李大嘴
昨天,藝術部的同事做了一個古典舞的網上教程,其中有一個舞蹈動作的說明,用了“一柞”這個詞。
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字是個錯别字,手的動作,怎麼可能用木字旁?用提手旁貌似還說得通。
“一柞”和“一拃”,究竟哪個是錯别字呢?
呵呵,居然都不是錯别字,兩個詞意思居然還不一樣。
“一柞”的解釋是張開大拇指和食指兩端的距離。
具體的出處是康進之的元曲《李逵負荊》第四折:“似這般好器械,一柞來銅錢恰便似砍麻稭。”
這裡“柞”是第四聲,和“炸”的讀音相同。
“一拃”的解釋是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比“一柞”應該長個一厘米的樣子。
“一拃”的出處是作家茹志鵑的小說《三走嚴莊》:“來全的爹,整天嘴裡咬着一拃長的小煙袋,埋頭幹活。”
這裡的“拃”是第三聲,和“眨”的讀音相同。
拇指和中指就是“一拃”,拇指和食指就是“一柞”,平時誰注意這個啊?!相差個一厘米,居然偏旁就不一樣,讀音也不一樣。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小夥伴們驚呆了。
上海方言裡有“一虎口”的說法,顧名思義,應該就是“一柞”。
這個詞在官話中也有出處,一是元曲《阿納忽》中的“雙鳳頭金钗,一虎口羅鞋”,一是明末清初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九十回:“交過四月,打到人腰的麥苗,一虎口長的麥穗。”
上海方言裡還有個“一哈口”(音)的說法,不知道對應的是不是“一拃”。
請高手釋疑。
在網上查找的時候,還碰到一件趣事。
在“一柞”的條目中,有一個英語釋義,One tussah。好吧,這個單詞不認識。
再一查,是柞蠶絲的意思,跟柞樹有關。當“柞”這個字用作樹名的時候,讀作“zuò”。
One tussah是個典型的中式英語chinglish,到底是“一柞”呢?還是“一棵柞樹”?
呵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