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徐霞客去過黃山嗎

徐霞客去過黃山嗎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9-02 18:17:03

徐霞客去過黃山嗎(旅行家徐霞客與黃山)1

紅日初升

《遊黃山記》中着意描摹的黃山景物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曆來被稱為黃山四絕,這在徐霞客遊黃山的兩篇遊記中都曾着意加以描叙。

  一是奇峰怪石。黃山地貌可依平天矼為界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山雄偉,壁立千仞;後山俊秀,玲珑剔透。前山山體為粗花崗岩構成,由于受第四紀冰川影響,花崗岩常常發育為直立或近乎直立的主要紋理,在風雨侵蝕或地殼變遷等外力的作用下,岩體形成巨大的柱狀體或種種奇特的形狀,這樣便形成了黃山獨有的奇峰怪石。這在徐霞客的遊記中多有表現,如作者筆下的峰間小道是“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天門坎是“兩壁夾立,中闊摩肩,高數十丈,仰面而度,陰森悚骨”;天都峰頂是“唯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百步雲梯的石态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傾側崡岈,兀兀欲動”。遊記中還描述了“達摩面壁”、“秃顱朝天”、“海螺石”、“僧坐石”等山岩造型。

  二是黃山松。人稱黃山是“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的祖先乃是油松,靠風鳥為媒來到黃山。由于受黃山獨特的地理構造以及氣候、風力諸因素的影響,日積月累變異而成。1936年由中國植物學界正式命名為“黃山松”。黃山松要長在一定的高度之上,以黃山而言,八百米以上始稱黃山松,八百米以下則叫馬尾松。黃山松有其獨特的造型:它打破了生長上的對稱和平衡,側重于一方,甚至放棄了另一側枝條的生長。由于山高風急,樹幹大都短而粗,針葉密而短,而且樹冠平如削,有的幾乎平貼在石上生長。黃山松的生命力也特别旺盛,它可以紮根于無土的石罅之中,即是在斷崖峭壁之上,也能破石而出,而且形體奇特,忽偃蹇盤旋,或仰曲倒挂,或異幹同體。在遊記中,徐霞客以極大的興趣描摹了我國植物志中這一奇特的品種,或是渲染它的色彩:“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爛若圖繡”;或是描繪它獨特的形體:“絕崄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虬幹,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之中又有其奇品也”“其松又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如幹,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藓然”。在泛寫群松之态後,他還着重描寫了名松“擾龍松”奇特的身姿:“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幹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結,蟠翠三丈餘,其根穿石上下,幾與峰等”。

  應當說,無論是從文學的角度還是從植物學的角度,徐霞客對黃山松的描繪,都是既準确又形象的。

  三是雲霧。雲霧是黃山得天獨厚的勝景,它是由黃山地區山高林密、雨水充沛和寒流時來等獨特的自然條件形成的。黃山一年約有三分之二時間在雲霧之中。在黃山觀雲海,以春季最佳。按雲海形成區域可分為前海、後海、東海和西海四塊。觀雲海的最佳處前海在玉屏樓,後海在清涼台,東海在白鵝嶺,西海雲海在排雲亭,其中又以玉屏樓前的文殊台為觀雲海的絕佳處。站在台前,萬丈雲霧如千條白龍在台前的深谷中翻滾騰挪,層巒疊嶂忽隐忽現。山風過處,雲浪滔滔,拍崖而過,呼嘯有聲,觀者有立于錢塘百尺潮頭之感。徐霞客在遊記中也以親曆對黃山雲霧作了生動的描繪:“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涉于後;予越其右,則霧出于左”;“山高風飓,霧氣來去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硚,時沒為銀海。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别一區宇也”。

  雲海是黃山得天獨厚的勝景。它是由于黃山地區山高林密、雨水充沛以及寒流到來等獨特的自然條件而形成的。比較起來。泰山孤峰獨聳,雲氣不大能留住;廬山飛峙江邊,雲霧暢行而少波折;峨眉地處西南,氣候沒有東南濕潤而少雲氣。唯有黃山群峰攢聚,空氣濕潤,特别利于雲霧積聚而多波折,從而形成黃山獨有的雲海奇觀。黃山一年有三分之二時間在雲蒸霞蔚之中,四季俱有雲海壯觀,以春季觀雲海為最妙。黃山按雲海形成的區域,可分為前海、後海、東海和西海。關前海雲濤最佳處在玉屏樓,後海在清涼台,西海在排雲亭,東海在白鵝嶺。縱觀四海雲濤則在光明頂。其中又以玉屏樓前文殊台為觀雲海絕佳處。站在台前,萬丈雲煙如千條白龍在深谷翻滾騰挪,層巒疊嶂忽隐忽;風起期,雲浪滔滔,拍崖而過,呼嘯有聲,人忽如立于錢塘潮頭。夕照往往會在深谷上空呈現出七色光圈,内中顯出觀雲濤人頭像,這就是神奇的佛光。

  四是溫泉。古稱靈泉、朱砂泉,在紫石峰麓海拔650米處。傳說軒轅氏曾在此沐浴,返老還童,故名“靈泉”。至于稱“朱砂泉”并不恰當,黃山溫泉中并不含朱砂,而是重碳酸鹽型的淡溫泉。而且,黃山的溪水、岩石和土壤中均不含朱砂,所謂朱砂峰、朱砂洞、朱砂溪等亦皆是誤傳誤記。黃山溫泉水溫為四十八度,每小時流量約四十噸左右。據康熙十三年修的《黃山志》載: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766-779),歙州刺史薛邕首先在此建廬舍,供人洗沐。大中六年(公元852),歙州刺史李敬芳在此修建龍堂,并立碑記載湯沐治好疾病的情況。天佑二年(公元904)刺史陶雅在此建寺,取名湯院。南唐保大二年(公元944),中主李璟改名靈泉院,此泉供人沐浴一直至今。今泉邊石壁上,有明萬曆年間題刻的“天下名泉”四個大字。徐霞客兩次上黃山,皆止宿于湯院,也皆“解衣赴湯池”,他在遊記中對湯池也有段細緻的描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