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性心衰患者中,鐵缺乏很常見,大約占30%-50%,多數為絕對鐵缺乏。無論是否存在貧血,鐵缺乏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住院率和早期再住院率明顯增加。關于心衰合并鐵缺乏,你了解多少?01 心衰患者為什麼會缺鐵?
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1)缺攝入不足:厭食緻鐵攝入減少,腸道水腫或鐵調素上調緻鐵吸收障礙;
(2)鐵丢失過多:抗血小闆/抗凝藥物或惡性腫瘤性疾病可導緻胃腸道出血;
(3)鐵利用障礙:心衰時鐵調素表達上調是主要機制。
鐵攝入不足和/或丢失過多導緻全身總鐵含量和鐵儲存量降低,稱為絕對鐵缺乏。全身鐵量正常或升高,鐵調素上調使存儲區不能釋放足夠的鐵以滿足組織需求,稱為功能性鐵缺乏。二者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共存。
02 缺鐵有哪些危害?
微觀上,鐵缺乏主要影響蛋白和各種超微結構的功能,導緻各種酶活性降低和線粒體功能障礙等。
器官水平上鐵缺乏不僅導緻心肌能量代謝異常,心肌重構和功能障礙,還導緻骨骼肌等其他各組織能量代謝異常,最終引起體力下降、認知和行為能力受損、生活質量下降、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升高。
03 心衰鐵缺乏如何診斷?
心衰時鐵蛋白水平會升高,因此鐵缺乏定義與一般人群不同。當鐵蛋白<100 μg/L時稱為絕對鐵缺乏,鐵蛋白介于100~300 μg/L且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簡稱TSAT,TSAT=負載鐵的轉鐵蛋白/總轉鐵蛋白)<20%時,稱為功能性鐵缺乏。
TSAT是診斷鐵缺乏的重要指标,也是絕對鐵缺乏和功能性鐵缺乏分類的重要依據。鐵蛋白反映機體的鐵存儲量,除鐵缺乏外還可用于監測鐵超載。TSAT反映攜帶鐵的轉鐵蛋白的相對含量。血清鐵和血清轉鐵蛋白單獨一項不能反映鐵代謝狀态。骨髓鐵含量對診斷鐵缺乏特異性高,是确診鐵缺乏的金标準,但臨床适用性有限,不常規推薦。可溶性轉鐵蛋白受體和TSAT可反映骨髓鐵含量。
04 哪些患者應該評估鐵代謝狀态?
(1)所有新診斷的心衰患者,無論是否貧血,均應評估鐵代謝狀态。
(2)心衰患者病程中随時可能發生鐵缺乏,因此所有慢性心衰患者無論血紅蛋白水平如何,都應定期監測鐵代謝狀态,至少一年評估1~2次。
(3)慢性心衰且射血分數(EF)<45%者,經最佳藥物治療或器械植入治療(如CRT)至少3個月後仍有活動耐力下降和疲乏等症狀,應篩查鐵代謝狀态。
05 心衰患者的鐵缺乏評估和治療流程是什麼?
第一步,同時評估鐵代謝狀态和貧血。
第二步,根據鐵缺乏和貧血存在與否,分為四種臨床情況:(1)鐵缺乏合并貧血(缺鐵性貧血);(2)鐵缺乏不合并貧血;(3)非鐵缺乏導緻的貧血;(4)無鐵缺乏和貧血。
第三步,根據評估情況選擇相應的處理措施(圖1)。
圖1 心力衰竭合并鐵缺乏的診治流程
06 哪些患者需要補鐵?
射血分數下降的心衰(HFrEF)合并鐵缺乏患者是補鐵治療的最佳人群。HFrEF合并鐵缺乏患者,無論是否貧血,靜脈補鐵均可改善心功能分級、生活質量評分,提高活動耐力。
補鐵治療基本原則為:确定補鐵劑量;制定用藥方案:結合鐵制劑的含鐵量計算出鐵劑用量和療程;靜脈鐵劑可選擇一次或分次給予(多次給予間隔至少1周),口服鐵劑根據每種藥物的含鐵量和用法确定用藥療程;補鐵後監測鐵代謝狀态,追加補鐵或進入維持期治療。
07 常用鐵劑有哪些?
口服鐵劑包括硫酸鐵、富馬酸鐵、琥珀酸鐵和葡萄糖酸鐵,過敏反應發生率低,過度補鐵風險低,但鐵調素可影響其吸收效率。蛋白琥珀酸鐵生物利用度高且符合鐵離子生理性吸收機制,口服吸收率是硫酸亞鐵的3倍,不會造成胃黏膜損傷。
靜脈鐵劑包括右旋糖酐鐵、葡萄糖酸鐵、蔗糖鐵或羧麥芽糖鐵(FCM)、異麥芽糖酐鐵、納米氧化鐵,補鐵更迅速,不受鐵調素影響,但存在過度補鐵導緻鐵超載的風險,過敏反應發生率高于口服鐵劑。FCM不易引起氧化應激反應,異麥芽糖酐鐵較FCM不容易引起低磷血症。
08 如何确定補鐵劑量?
補鐵劑量應根據體重、實際血紅蛋白濃度來計算,可采用兩種方法進行估計:
Ganzoni公式法:即鐵缺乏量(mg)=體重(kg)×(15-血紅蛋白實際濃度)(g/dL)×2.4 500。
估算法:心衰合并鐵缺乏患者的鐵需求量中位水平為1 000 mg,可作為補鐵的大緻目标。如果Hb>15 g/dL,則不需給予補鐵治療。
09 常用補鐵方案有哪些?
FCM:FCM含鐵量為50 mg鐵/mL。使用FCM的最大劑量為1 000 mg/周,即20 ml FCM,推注或持續靜脈注射。靜脈注射時避免過度稀釋,否則會影響藥物穩定性單次緩慢推注時不稀釋,速度為100 mg/min,或1 000 mg推注15 min。靜脈治療采用多次劑量法或單次劑量法均可,用藥後應至少觀察30 min以便發現不良反應。
蔗糖鐵:靜脈輸注200 mg/周直至鐵缺乏糾正,一般補充鐵量為1 000~2 000 mg。
口服硫酸亞鐵:生物利用度為5%~10%,以100 mg硫酸亞鐵為例,實際吸收量為5~10 mg,常用口服鐵劑的日劑量為100~200 mg鐵,口服補鐵周期較長,一般>6個月。
10 補鐵治療後如何監測?
補鐵治療4周内鐵蛋白水平會顯著升高,但不能反映真實的鐵代謝狀态,避免4周内監測。推薦補鐵治療3個月後評估鐵蛋白和TSAT水平。治療目标為鐵蛋白和TSAT恢複正常,當鐵蛋白和TSAT不一緻時,以TSAT為準。
單純鐵缺乏患者,如補鐵治療3個月後評估鐵蛋白和/或TSAT顯示仍存在鐵缺乏,則繼續補鐵(如單次500 mg FCM)。缺鐵性貧血患者,補鐵治療1~2個月後重新評估血紅蛋白水平,如果補鐵沒有效果,或血色素持續下降,應該複查鐵蛋白,重新評估貧血的原因。
鐵缺乏糾正後,還應常規随訪評估,一般複查鐵蛋白和TSAT 1~2次/年。随訪過程中,如患者在規範心衰藥物治療基礎上出現心衰症狀或血紅蛋白下降,應随時再評估鐵代謝狀态。
文獻索引:
1. Bruno M.L. Rocha, Gonçalo J.L. Cunha, Luiz F. Menezes Falcão. The Burden of iron deficiency in heart fail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8; 71(7): 782-93.
2.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 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 中華心力衰竭和心肌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心力衰竭患者離子管理專家共識 [J] . 中華心力衰竭和心肌病雜志, 2020, 04 (01): 16-3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