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什裡宗華風筝加工廠的風筝制作體驗館内,“90後”姑娘趙豔芳(右一)正帶領遊客體驗傳統風筝的制作過程。河北日報通訊員 周禹佳攝
□河北日報記者 霍相博
通訊員 周禹佳
村口牌樓上,“比翼燕”“盤鷹”“蝴蝶”等風筝圖案栩栩如生;廣場草坪中央,火紅的風筝雕塑展翅欲飛;村内圍牆上,各式風筝畫作目不暇接……近日,沿着廊坊市安次區調河頭鄉第什裡村的進村主路“鸢飛道”自東向西行,滿眼都是風筝元素。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大大小小的風筝也分性别、年齡吧?”見遊客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第什裡村村委會主任趙興華饒有興緻地介紹:形态寬厚的風筝叫做“肥燕”,代表壯年男子;較為纖細的“瘦燕”則代表女子;旁邊憨态可掬的“雛燕”,指的是3歲以下的小孩兒……
“風筝的學問可多了,從村裡随便找個人,都能講出些門道。”趙興華說。
第什裡村是中國宮廷風筝的發源地、傳承地、生産地,紮糊風筝已有500多年的曆史。經過多年傳承,現已發展出200多種宮廷風筝畫譜和幾十種風筝口訣,70多種紮糊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做工精緻的第什裡風筝就開始占領京津市場并走向全國,紅極一時。
“當時每天天不亮,村口就有從北京、天津過來的收購商等着收風筝。全村家家戶戶做風筝、賣風筝,可還是供不應求,附近好幾個村都得幫着做。”趙興華說。
2009年,第什裡風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調河頭鄉被命名為“風筝之鄉”。曾經的玩具成為大家認可的手工藝品,村裡人卻面臨着捧着“金飯碗”要飯吃的窘境——随着人們休閑、消費方式的改變,收購商越來越少,風筝漸漸賣不動了。
風筝“走”不出去,能不能把大家請進來?在當地政府的推動下,2015年,首屆廊坊·第什裡風筝節誕生,一下子開啟了第什裡風筝的新生:兩天時間吸引遊客10萬餘人,簽訂産業訂單26個。
“不僅風筝不愁賣了,遊客還特别多。那時候家家戶戶不僅紮起風筝,還開了農家樂,村裡人都說風筝是生财寶,風筝節是聚寶盆!”趙興華說。
此後,第什裡村連續舉辦了3次風筝節和風筝錦标賽。以風筝為載體,一條“體育 旅遊 文化 生态”産業鍊條慢慢形成。近年來,調河頭鄉以第什裡村為中心,打造特色小鎮,推動風筝産業規模不斷擴大。2019年,第什裡村年産風筝20萬隻,産值240萬元,帶動加工戶200多戶,從業人員700餘人。靠着風筝,第什裡村走上了緻富奔小康的光明大道。
“大家都知道相聲有四門功課‘說、學、逗、唱’,那風筝的四門功課‘紮、糊、繪、放’大家了解嗎?”在第什裡宗華風筝加工廠的風筝制作體驗館内,“90後”姑娘趙豔芳正帶領遊客體驗傳統風筝的制作過程。
2017年,在外工作多年的大學畢業生趙豔芳萌生了借助互聯網延伸風筝産業鍊的想法,毅然決定回鄉發展。通過增加網絡宣傳、拓展銷售渠道、拓寬産品種類,幾年下來,她的“風筝小院”不僅可以網絡定制風筝,還能全流程體驗風筝的紮制、繪畫、裱糊、組裝,DIY以風筝為主題的擺件、發卡、胸針、手鍊等。
“在制作過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放飛自己親手做的風筝,這種體驗遊客非常喜歡。”趙豔芳說,不少外地遊客專門預約過來體驗,臨走時還要帶幾隻風筝回去。去年一年,她管理的風筝加工廠和體驗館流水達到20多萬元,帶動了30多名加工戶增收。
借助新思維、新模式發展新業态,傳統的風筝産業正煥發出新的活力。
“下個月,我們準備開展一期以風筝文化為主題的漢服雅集活動,通過‘線上 線下’的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感受第什裡風筝的魅力,提升第什裡風筝的文化影響力。”趙豔芳相信,在互聯網這根全新的“風筝線”的牽引下,未來第什裡的風筝将越飛越高,日子也會越過越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