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

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16:40:20

江西填湖廣是一句有名的地理型諺語,在鄂州不僅民間廣為流傳,而且還衍生為江西填湖廣,湖廣易(方言,亦填意)江南之俗說。所謂填湖廣是指明洪武年間的一次曆史大移民,即從江西上饒的瓦屑壩、南昌附近的瓦子角,還有筷子街等地,大量移民至湖廣(湖南、湖北)以及其它地區。其實,大多數史料記載的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如果再加上江南,那就說明江西這次大移民,不僅僅是湖廣兩地,其規模之大,影響之廣可想而知。人們常說,諺語充滿了哲理性和科學性,是一種智慧的語言,精練的短謠,内容豐富深刻,形式多種多樣。幾百年來,聯系老鄂城的人口增減、姓氏變遷以及農業、水利、民風民俗等方面的發展,應該說與江西填湖廣這次大移民密不可分,移民們功不可沒。

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鄂州民間廣為流傳江西地理諺語)1

老表老表,勿忘豫章--諺語短小、順口、易懂。象老表老表,勿忘豫章這句諺語,反映在在日常生活中,指的是人們相互之間,常戲稱為是一種表兄表弟的親緣關系,盡管是不同姓不同宗,但無論如何不能忘記,大家的祖宗都是從江西(豫章)那邊移民過來的·····經典的諺語通常是,一句諺語一段曆史,一句俗說一段傳奇。可不是,筆者根據近幾年,從平常閑聊到多點采訪所積累的材料中,似乎可以看出,在鄂州百家姓中,有百分之五十的姓氏都是來自江西,其覆蓋面主要是丘陵、湖畈及山野地區。靠葛店、華容、臨江一帶要少一些。 如享譽海内外至德宗親的吳姓;素有周半城,周半街之稱的周姓;較早登梁子島從事漁業生産的樊姓;遊獵入贅鄂城落籍的黃姓;以及王、呂、胡、錢、熊、肖、賀、夏、唐、張、方、姚、姜、羅、萬、水、鄧、嚴、陳、李、邵姓等不勝枚舉。筆者本人的第二十世祖亦不例外,據說還是繩捆索綁到鄂城的。最有代表性的要數太和毛家晚村的毛姓。明洪武時期,朝廷為了新建立的江山,籠民心,建家園,極力恢複農業生産,便開始從江西大量移民至湖南湖北(當時稱湖廣)。由于朝廷允許移民插标占地,以及減稅的政策,因而毛姓和其他姓氏,便利用木牌或竹竿吊稻草砣,在太和的胡進、邱山頭一帶占了不少的荒山野地,人們稱之為九坜十八窩······所以僅就鄂州而言,上述這些不同姓氏的變遷,完全印證了江西填湖廣這個曆史事實。

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鄂州民間廣為流傳江西地理諺語)2

湖廣熟,天下足--俗話說:諺語二三字,百象包其中。諺語是語言的花朵,智慧的結晶。如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湖廣熟,天下足、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這些世代相傳的名句,其豐富的内涵,高度的概括,讓諺語珠玑生輝,世代相傳。千百年來,根據有關資料的介紹,我國古代的經濟重心,很長一段時期不在南方,而是在黃河流域和東北平原。這兩個地域在西漢時期,其耕地面積隻占全國的八分之一,而人口卻占全國的百分之七十,所以唐朝以前,朝廷的皇糧官饷、庫銀賦稅,主要依靠這些地區提供: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時期,由于曆史上的移民作用,推動了江南經濟快速發展,使江南一舉而成為南宋賦稅的發源地。這種曆史的巨變,使我國的經濟步入了重心南移的輝煌時期,故民間廣為流傳的國家根本,仰給東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廣熟、天下足的經典之類的諺語不胫而走。風自江西,俗趣猶存--木有本,水有源,人皆有祖先。明清以來,數以幾十萬計的移民們,不僅開創了一片片新的天地,使整個國家的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而且,移民們還撒播了一些民風民俗的種子在各地生根發芽,古老的鄂城至今仍口碑不斷。(一)難以割舍的舊衣。江西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勤扒苦做,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個銅錢掰八瓣······故鄂城城鄉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連嬰幼兒的貼身衣服,都認為是越舊越好,越是老年人的越能保佑嬰幼兒易長易大,健康成長。(二)接太公、擡菩薩。江西人許遜,為官清廉造福一方,曾因領導百姓抗洪救災,重建家園;又因辭官後,繼續帶領群衆,利用自己的奇方妙術抗瘟疫救危亡,人民群衆感恩不盡,被人們稱之為許真君、人格之神,在江西、湖廣、四川、江蘇、安徽等地,都修有萬壽宮供真君像春秋以祭。這種被神化了的人神習俗,與老鄂城周邊地區的擡菩薩、接太公的民俗事象異曲同工。民間有這樣一句順口溜:接太公,擡菩薩,文官座鎮,武将出馬,年年有個太平夜,歲歲保佑千萬家。

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鄂州民間廣為流傳江西地理諺語)3

不過,這種菩薩并沒有許真君那樣影響大、流傳廣,而是一姓一太公、一村一菩薩,除了自家姓氏的太公外,大多數菩薩是一些賢臣良将和民間英雄好漢的化身。如英勇抗金,血染沙場的陳三祖(結拜三兄弟),有求必應,降雨救災的胡爺,與父争鬥,破倉放糧救萬民的三太子,護糧保倉,威懾盜賊的程镖師,以及十分靈驗保一方平安的小哪吒等。其活動時間,大多在元宵節前後。是日,一些大姓氏的村落,紛紛從祠堂裡擡出所信奉的菩薩,敲鑼鼓放鞭炮,繞村串舍,家家戶戶擺香案虔誠接拜,有講究的姓氏,還要搭台唱戲,異常熱鬧。

這種以姓氏、村落為主的民俗活動,與全民共慶的元宵節一起延續至今。(三)兒時的蠶寶寶。在彜族史詩《梅葛》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江西挑擔人,來到桑樹下,看見了蠶屎,找到了蠶種······這種史籍所指雖不是湖廣地區,但卻讓筆者回憶起舊時的一段兒歌:······蠶寶寶,蠶毛毛,小小蟲兒真奇妙,由着嘴兒吃,昂着頭睡覺,蠶蟻兒變成蠶寶寶,長成蠶棒棒,滿身兒透亮,吐着蠶絲絲,卻又不見了,留下個金蛋蛋······這是一首關于養蠶的兒歌,回想起來還真有點意思。當年也不知道是誰教的,隻知道小夥伴們在一起,你送我幾條蠶蟻,我送你幾片桑葉,不時的圍着養蠶的火柴盒、粉盒兒,指指點點嘻嬉鬧鬧的,童趣盎然······長大以後才知道養蠶繭絲的價值作用。

民間廣為流傳的諺語(鄂州民間廣為流傳江西地理諺語)4

時至今日,這種上輩人傳下來的養蠶寶寶積習,依然是城鄉少兒們的一種樂趣。(四)有趣的方言土語。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就語言來說也是南北不同調,東西有雜音。按語言标準,湖北地區雖屬于普通話範疇,但由于受曆史上多次移民的影響,老鄂城有的地方也是音全伴跑調,字正腔不圓,與普通話對不上号。如湖廣?江南的易音(下同),某某人站着,--技着,回家--氣 回,回家晚了--暗了,通用的外婆稱之為嘎嘎、嘎婆······據說這些都是江西人的習慣用語。

其實,仔細地搜羅一下,在廣大的農村,至今仍然說着一些鄂城腔,江西調的話語,如嬰幼兒用的搖窩--搖括,樹上的鳥窩--鳥括,被子--被窩,老太婆稱自己的老伴為老貨,家人弄飯--舞飯,睡覺--困醒,下雨--落雨,喝茶--漆茶,掃把--條舉,等等。這些有趣的方言土語,自然是不能長期的、廣泛地流傳,隻能是象山野湖畈的閑花野草那樣地自生自滅。 總之,地理型的民間諺語,它通過總結、提煉、概括而成的移民内涵,應該說它不僅是一段精彩的曆史回顧、生動的百科教材,同時也是一種難得的文化遺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