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上午10點多,姜榮春填報完了高考志願,按滅了手機屏幕。他是連雲港市贛榆區城頭鎮高級中學的理科考生,在19年的江蘇省高考中,他考了368分(A,B ),超出一本分數線23分,是城頭高中的理科第一名。
他填了一所二本院校的鄉村教師定向培養計劃,英語專業,畢業後要回到贛榆當英語老師。這個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是341分,他超出了整整27分。在這27分裡,包含着很多名校的入場券。
下午1點多,姜榮春還是去找了同學借電腦。還有兩個小時不到,高考錄取志願填報系統就要關閉了。一旁的同學勸他,“你好好想清楚”。他對着屏幕裡的系統界面,點了修改,又退了出來。再點,再退。
兩點半,姜榮春關上電腦。“不改了,就這樣吧。”
學生姜榮春
姜榮春一直是個學習很好的學生。高中進校第一名,連雲港市物理競賽一等獎,城頭高中2019高考理科第一名,年級第一常駐者......這些路标式的榮譽勾勒出了一個成績優異的高中生輪廓,填補進去的細節也可以印證這一點:高二那年的一次英語模考,有一道任務型讀寫題,全班一共得了9分,姜榮春一個人得了8分,英語老師說,老師都不可能得滿分。
班主任盛乃東老師回憶起這個學生,想起來的一件小事是從門衛到沒授過課的老師都認識他,因為每天他都是小跑着進學校:不舍得浪費一點時間的學生。
高二之前,好學生姜榮春的目标是學法學,目标學校是西南政法大學。
兒子姜榮春
一切都有迹可循。
姜榮春跟我們解釋選擇二本學校的原因:師範,英語,回家,缺一不可。師範,是一直以來的理想;英語,是自己的愛好;回家,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姜榮春家住在城頭鎮皮黃墩村。
從村口往裡走5分鐘,那個春聯已經褪了色的門就是他的家。左邊門上寫着“門迎百福”,右邊寫着“戶納千祥”,最後一個字已經殘缺不全。
推門進去,光線很暗,裡面堆滿了雜物。一旁不起眼的一扇小門裡,就是姜榮春的房間。由于堆放了雜物,房間的門推不開,要側着身子才能通過。
圖為姜榮春房間
姜榮春父母住的屋子在後半部分,牆面新翻修過。據介紹,裝修的錢是村裡給的危房補貼。一萬多塊錢,勉強建好了新房,新房留了個門的位置,但沒有門,窗戶的位置用磚塊填滿,屋内除了一張床和一張小桌子之外,堆滿了雜物。
圖為姜榮春父母的屋子,沒有門窗
整個家裡,隻有兩樣可以用的電器,一台電風扇,一台小電視機。電風扇是個義工阿姨送的,放在了小桌子旁邊。姜榮春平時就在小桌子上看書寫作業。
姜榮春的爸爸和媽媽年紀都不小了,60多歲。父親身體不好,有肝病, 母親有精神殘疾。住了十幾年的鄰居對這個家庭并不了解,除了基本情況,其他時候并沒有過多交流。
他從小得學着照顧别人。爸爸不能幹重活,也不識字,連噴藥罐都分不清該拿哪瓶。媽媽不能單獨出門——曾經有次她一個人出門,走丢了,後來發現她在幾裡地之外的一個田裡的廢棄小屋裡待了三天,從此以後,他們不再敢讓她單獨外出。小時候,他就跟着爸爸下田幹活,手腕上的疤是個證明——七八歲的時候,他跟着爸爸去割稻子,不小心被稻子劃傷,爸爸在路邊拔了兩把草,搓碎了給他敷上止血,就沒再管。那是一種帶刺的草,據說可以止血。
選擇高中的時候,他放棄了縣裡更好的高中,選擇了離家更近的城頭高級中學,這樣每年可以節省7、8000的費用。但貧困帶給他的不隻是受限的選擇——還有别人的歧視。姜榮春在多次對記者提到“有色眼鏡”這個詞,這并不是空穴來風。
初中的時候,由于家和學校離得遠,爸爸給他從廢品收購站買回了一輛自行車。在别的孩子都由父母接送上下課的時候,他騎着破舊的車顯得格外紮眼。很多小孩嘲笑他,他心态很不平衡:“我也沒有傷害你,也沒有讓你幫我,為什麼你連起碼的尊重都不能給我呢?”
這些事情,姜榮春沒有跟家裡講過,自從他發現父母在他不在家的時間裡,連續10多天隻吃1塊多錢的鹹菜之後,他就不再跟家裡提這些了。“努力學,憑借自己的努力改變未來”,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像他的英語老師鄭金戈告訴他的那樣。這位“不會帶着有色眼鏡、很有愛心”的英語老師,指導他走出人生低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人生選擇。
高二的時候,姜榮春看了一部紀錄片,叫《高考》。同樣貧困的處境讓姜榮春對紀錄片裡農村孩子的處境感同身受,“像看到了複制版的我自己”。從那以後,他改變了原本讀法學專業的想法,一心朝着師範專業走。高考前的國家專項招生計劃,他填報了湖南師範大學的英語師範專業。高考分數出來後,河海大學(常州校區)曾經約他去市裡面談,他最後也沒有去,因為“不是師範專業”。
圖為紀錄片《高考》劇照
填報志願前,班主任勸了他好幾天,朋友也勸他想清楚。“你這麼填,這輩子算看到頭了。”他也猶豫過,最後還是選擇相信“事在人為”,“選擇了就不後悔”。三年前,他自己做了決定,放棄了更好的平台,後來的三年,他遇到了最好的老師和校長,他一點也不後悔。這一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決定。以後,他想當一名出色的鄉村教師,給更多農村的孩子更好的生活。“我也是個很向上,很求進步的人啊。”
圖為姜榮春在書扉頁的随筆
在影響了姜榮春人生選擇的紀錄片《高考》裡,有一個讓他印象很深的細節,那是孩子們坐着大巴去考試,路程很遠,車開了很久,孩子們拖着大包小包,下了車,是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要在這裡接受考試,迎接命運逆轉的那一刻。
6月6号中午13點整,姜榮春也跟着學校大巴,前往近20公裡外的贛榆高級中學的考場參加高考。
那天天氣挺好,他坐在車上第七排靠窗的位置,看着麥子地在車窗外閃過。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标,沒考到360分就去複讀,但又擔心複讀會花掉家裡一大筆錢,還會多花一年時間。想着想着,車到了,他掼着大包小包下了車,看到了完全陌生的教學樓和宿舍樓。
那個時候,這個18歲的孩子已經想好了未來幾十年的路要怎麼走。
江蘇廣電連雲港市中心站 吳斌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