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深秋逢霜降葉落柿子紅

深秋逢霜降葉落柿子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22:05:42

深秋逢霜降葉落柿子紅(秋來紅棗壓枝繁)1

農諺雲:“七月小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

鄉間七八月,家鄉棗園裡的棗子成熟了,一樹樹的青青棗兒密密匝匝,成绺兒成辮子,被款款秋風一浪浪吹拂着,不經意間紅了屁股,那一簇簇的紅豔十分耀眼,遠遠就能望得見,誘人鄉愁如蜜。

棗,也稱大棗、紅棗、棗子。它起源于我國,已有四千多年的種植曆史,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因其營養豐富,具有滋陰補陽的功效,一向被譽為“百果之王”,素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

春末夏初,一株株棗樹綻發新綠,開滿串串小巧的棗花,淡黃的小棗花散發出縷縷芳香,引得嘤嘤嗡嗡的蜜蜂前來采蜜。古代文人們對這小小的棗花格外垂青,紛紛詠詩贊美。如唐代詩人李颀的“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陰長”,白居易的“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聲”,北宋蘇轼的“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缲車”,金代李俊民的“東鄰西舍兩三家,簌簌牆頭落棗花”,元代胡奎的“門外棗花落,池中荷葉生”,清代潘内召的“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都寫出了棗花的清新可愛,鄉村風情的淳樸優美。

待到“綠樹陰濃夏日長”,青青棗兒便在濃密的枝葉間搖搖曳曳。為此,北宋文學家晁補之贊曰:“紅葵有雨長穗,青棗無風壓枝。”(《季夏即事》)。大棗的品種繁多,鄉間俗稱即有紅棗、灰棗、黑棗、羊奶棗、馬奶棗、布袋棗、磨盤棗、小圓棗、九月青、大蒲紅、金絲小棗等,五花八門,不一而足。元代文人柳貫作《打棗譜》,一氣兒列了73種棗子,看得令人眼花缭亂,不由感歎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深秋逢霜降葉落柿子紅(秋來紅棗壓枝繁)2

棗,花可釀蜜,“棗花蜜”為蜜中珍品;果可品食,鮮棗幹棗被奉為滋補佳品;木可作良材,俗稱“紅花檀”,既可作棟梁,又可作刻書雕版,還是“辟邪神木”。對此,古代文人雅士常賦詩撰文贊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棗子可謂鐘愛有加,他寫有一首長詩《杏園中棗樹》,詩雲:

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

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

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裡。

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

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

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東風不擇木,吹照長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盡生生理。

寄言遊春客,乞君一回視。

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

君求悅目豔,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

詩人先抑後揚,以棗樹自喻,表達了自己高标立異的品格。棗樹雖然外表不顯赫張揚,但在東風吹拂中卻自信成長,生機盎然;不甘讓世人攀玩,但願做大車的輪軸材料。全詩構思新穎,用筆委婉,行文流暢。

無獨有偶,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愛棗尊棗,他也有一首篇幅不短的詩作《賦棗》:

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

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餘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

況餘秋盤中,快噉取餍足。

風包堕朱缯,日顆皺紅玉。

贽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

沔懷青齊間,萬樹蔭平陸。

誰雲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廣庭觞聖壽,以此參肴蔌。

願比赤心投,皇明傥予燭。

這也是一首哲理詩,詩人表明了自己不畏艱難險阻,不怕讒陷打擊,願像棗樹那樣為良木良果,赤心一片,敢當國之棟梁的政治抱負。

深秋逢霜降葉落柿子紅(秋來紅棗壓枝繁)3

金風送爽之時,一樹樹的棗子熟透了,那晶瑩紅亮的色澤,那爽脆甘甜的風味,總誘人齒頰生津,回味不已。北宋詩人梅堯臣得了友人寄來的一筐鮮棗,品食之後,大加贊賞,遂賦詩一首誦曰:

《亳州李密學寄禦棗一箧》

沛谯有钜棗,味甘蜜相差。

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

嘗貢趨國門,豈及貧儒家。

今見待士意,下異廬仝茶。

食之無厭饫,詠德曾未涯。

作為政治家的北宋大文人歐陽修對那紅豔豔誘人的棗子,亦是情有獨鐘,他與好友陸子履互贈詩較多,因寄贈棗子又有這首《寄棗人行書贈子履學士》:

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

甘辛楚國赤萍實,磊落韓嫣黃金丸。

聊效詩人投木李,敢期佳句報琅玕。

嗟予久苦相如渴,卻憶冰梨熨齒寒。

詩人寫出了棗子的色澤、形狀、味道,尤其是一顆顆大紅棗兒盛在白玉盤中,那種鮮靈之氣、紅豔之色,着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明代的狀元郎吳寬寫詩行文不事雕琢,渾然天成,意蘊隽永,他食棗寫棗品出了别樣韻味,“荒園乏佳果,棗樹八九株。纂纂争結實,大率如琲珠。此種味甘脆,南方之所無。日炙色漸赤,兒童已窺觎。剝擊盈數鬥,鄰舍或求須。早知實可食,何須種柽榆......”(《棗》)詩中不僅寫出棗樹累累果實大如“琲珠”,色澤赤紅,味道甘脆,還描述了頑皮小兒羨棗打棗的情态,不由讓人鄉情萌發,童趣悠然。

深秋逢霜降葉落柿子紅(秋來紅棗壓枝繁)4

關于“打棗”,那是仲秋時節鄉村棗園裡最尋常也最動人的豐收景象。早在2500多年前的《詩經》裡已有記載,《豳風.七月》說:“八月剝棗,十月獲稻。”這裡“剝”為擊打之意。俗語雲:“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棗落杆。”農曆七月十五,枝頭上那一串串棗子開始竄紅,摘下來品嘗已有脆甜感,而到了八月半,一串串紅彤彤的棗子就熟透了,該用長長的竹竿打棗了。

記憶裡,先在樹下鋪着一層麥稭苫或葦席,大人們手持一根根竹竿,伸進棗樹濃密的枝葉間,嘩啦呼啦又敲又打,還晃動着樹身,那些棗兒噼裡啪啦落下來,像落了一層青青紅紅的棗雨。而蓬頭小兒們往往按捺不住,扒掉小褂兒,哧溜哧溜爬上樹,揀那紅亮亮的棗兒捋上一把,先過足饞瘾,再慢悠悠摘棗子往衣兜裡揣......

想那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是懷舊懷鄉的,忽憶起年少時朝氣蓬勃、頑劣不羁的模樣,不由百感交集,50歲的老杜寫了《百憂集行》一詩,其中有句: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

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能上樹千回。

看來老杜小時候的刁頑之狀比我們兒時厲害多了,他一天能爬樹百回千回摘梨打棗呢。

又到了棗兒成熟的季節,我也不由想起年少時打棗拾棗、釀制棗酒的情景,那片紅豔豔的棗林,那壇甜香香的棗酒,呵呵,夢裡都萦繞着,醒來口裡分明留有金絲小棗的餘香......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