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機影像能力的提升,智能手機拍照的能力也是越來越強,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手機多攝像頭配置,手機保持原有主攝性能不斷提升的同時,還加入了超廣角鏡頭、人像鏡頭、長焦鏡頭,實現了從超廣角到長焦的拍攝體驗,再加之手機計算攝影能力和算法叠代升級,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出行時,最常用的攝影器材。于是,問題來了。”學習攝影,隻用手機可以嗎?“
上面的問題相信是很多人心中早已産生的疑問。畢竟相對于手機來說,傳統的相機體積大、操作複雜,拍攝不同的場景還要搭配不同的鏡頭。另外,外出還需要單獨的相機包放置鏡頭和機身,增加了出行的負擔。
要想明确”學習攝影,隻用手機可以嗎?“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搞清手機拍照和傳統相機拍照之間究竟有何不同。
1、畫質
畫質,毫無疑問是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如今的智能手機在影像能力上可謂突飛猛進,同時還和很多傳統相機品牌進行聯名,如徕卡、蔡司等等,而一些手機已經采用了1英寸、1/1.3英寸等“大尺寸”傳感器,并配備了5000萬甚至1億像素,再加上手機影像算法的不斷叠代升級,的确對手機的畫質帶來了很大的提升,所以現在很多手機拍的照片從手機屏幕上看都很不錯。
相機畫質細節(左)與手機畫質細節(右)對比
雖然我們都習慣了在手機屏幕上查看拍攝照片整體效果,但很少去放大照片查看細節。手機和相機成像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因為手機受限于體積和内部空間的設計,即使采用了上述的”大底“傳感器,實際上和相機采用的傳感器比,面積還是小了很多。所以,如果将手機和相機二者拍的照片都放到電腦上查看細節,二者之間畫質差距高下立判。
各種相機傳感器尺寸對比
實際上,即使現在采用APS-C畫幅的相機,傳感器尺寸都要都要比手機傳感器尺寸面積大上許多,雖然手機有算法優勢的加持,可以得到很好看的色彩表現,但傳感器面積還是限制了手機畫質進一步提升。
2、畫面層次和表現力
對于畫面層次和表現力,傳統通過全畫幅傳感器以及配合不同焦段的鏡頭,不僅可以拍攝出不同視角廣度的照片,還可以借助大光圈鏡頭營造非常好的虛化效果以及照片氛圍感,或者借助慢門長曝光等,讓照片内所有的景物更具層次,凸顯出拍攝的主體,照片更具視覺沖擊力。
相機大光圈鏡頭拍攝背景虛化效果
手機在影像表現上,也一直在向相機靠齊。例如通過多鏡頭之間算法營造背景虛化效果的人像模式,通過内置的拍攝模式實現長曝光效果,通過夜景模式提供更好的夜景拍攝效果等等。雖然現在手機也具備了更多的鏡頭,功能也更多是貼近日常拍攝,與傳統相機豐富的鏡頭群以及更專業的拍攝題材比,還是有所差距。
3、便攜性
手機拍照的便攜性有天然的優勢,在這方面即使現在體積最小的便攜相機,與手機比便攜性的優勢也不足。另外,帶相機出門,需要考慮搭配不同的鏡頭、電池以及其他附件産品,還需要妥善放置這些設備的攝影包,便攜性自然更差。
上述,我們簡單闡述了手機與相機成像之間存在的差異。那麼,回到本文開始的問題:學習攝影,隻用手機可以嗎?
首選,系統的學習攝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器材是攝影必備的工具,重點還是在于拍攝者自己對于攝影的認知。攝影的基礎是光影的藝術,需要通過取景構圖表達畫面,在這一點上,不論是使用手機進行拍攝,還是相機進行拍攝,都是攝影的基礎。
其次,傳統的相機來說,拍攝的照片如果要達到滿意的效果,都需要使用Lightroom、Photoshop等軟件後期處理,對于系統學習攝影的用戶來說,除了拍攝技術來說,系統的學習後期軟件也是必備的功課,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手機拍照操作簡單,再加上機内算法,可以直接輸出的照片就可以使用。此外,手機有着豐富的App資源,圖像軟件如Snapseed、Lightroom Mobile等,在圖像處理和專業方面與桌面版軟件類似,使用這些軟件也可以逐漸掌握照片後期處理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打好基礎。
Lightroom Mobile界面
最後,對于手機拍照學習攝影來說,使用手機拍照可以了解構圖規則、可以學習使用一些照片後期的方法。但手機拍照操控上更簡單、更智能化,所以想要系統學習攝影,了解曝光等知識,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傳統攝影器材的操控上,隻有學會相機操控,才能讓你在攝影裡更加遊刃有餘。
通過學習傳統攝影器材在日常拍攝上的操控,如曝光補償、快門速度、光圈等,對于手機拍照也有幫助,畢竟攝影是一門通用的藝術,不論手機拍照還是相機拍照,都是了解和學習攝影的過程。
總之,使用手機拍照,可以學習構圖、拍攝角度、用光等攝影技巧,但是在學習到一定階段後,傳統攝影器材可以提升你對于光影、取景、不同鏡頭焦段畫面表達方式的更深的理解,畢竟攝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791516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