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國學經典非常現實的一句話

國學經典非常現實的一句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09:27:00
經世緻用(極簡版)

胡立根

國學經典非常現實的一句話(觀念國學經世緻用)1

【一語破的】

經世緻用:明清之際儒家學者的學術主張,指學問須有益于國計民生。語出孫奇逢《四書近指》:“誦詩讀書所以經世緻用,噓古人已陳之迹,起今日方新之緒,方是有用之學。”

【原典精讀】

文須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隐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①,無稽之言,剿襲②之說,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損于己,無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日知錄》卷十九)

【點到為止】

中華文化偏實用理性。中國古人對神和自然敬而遠之,沒有太多研究興趣;多關注現世幸福與人際關系;輕緻知重緻用,輕仙佛重聖賢。重點發展了政治倫理、禮樂文化。重詩樂,也并非為浪漫好玩,而是為“禮樂治國”。兵農醫藝、天文曆算、制造煉丹等民生政治實用科技都走在世界前面,但純知識的理論研究卻始終落後于西方。國人拜神,不論仙佛,有神便拜,甚至于進道觀行佛禮,無涉信仰,隻求神佑。

先秦諸子投身時代,奔走諸侯,學問都指向治國安民。兵、農、醫都直接服務民生;墨家“興利除害”,法家富國強兵,縱橫家熱心外交,名家研究刑法。孔子周遊列國,到處碰壁,卻仍将目光投向人生社會,“不語怪力亂神”,删詩書,訂禮樂,述《春秋》,專為“撥亂反正”。後來儒學分化為重心靈和重實際兩派。心靈一派包括孟子與《大學》《中庸》、理學、心學。實際一派起于孔子弟子子夏,經荀子弘揚,再經漢宋兩代,最終發展成明清“實學”,成為完全意義的“經世緻用”之學。

實學肇始于南宋。南宋學者呂祖謙等針對理學空談心性之弊而提倡明理躬行、學以緻用,開實學先聲;徐光啟、顧憲成、張溥等為救晚明危機,反陽明後學之玄談,重倡實學;清初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等反思明亡教訓,正式提出“經世緻用”,形成了一股經世緻用的實學思潮。

明清實學全在一個“實”字,特點有四:

反對束書不觀,空談心性。主張文章須有益于天下,學問要“明道”“救世”,學者當以天下興亡為己任。

提倡實用之學。他們借史學以闡釋治亂興衰根由;揭批社會弊端,提出改良方案;重視科技,湧現了李時珍、徐光啟、宋應星等一批科學家,産生了《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科技巨著。

學術視野廣闊。學術視野從儒家經典擴大到天地山川、典禮制度、兵農醫藥、田賦風俗;大量譯介西方科技書籍;産生了徐光啟、顧炎武、方以智等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重視調查研究,倡導“實事求是”。或重實驗,如徐光啟在多地開辟農莊,進行農業實驗;或調研考察,如李時珍、顧炎武,都是“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典範;或重實證考據,凡立一說,必廣求證據,反複辨析,考據之風至乾隆、嘉慶時期達到極盛,形成了所謂的乾嘉學派。

經世緻用理念其價值有目共睹。但由于過于看重學術的近期功利,忽視了學術的永恒價值,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學術獨立。且乾嘉學派流弊所及,最終使知識分子脫離現實,為考證而考證,竟讓實學走到了經世緻用的反面。

【經典推薦】

顧炎武《日知錄》《與人書》、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學校》、章學誠《浙東學術》、《清史稿·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傳》

國學經典非常現實的一句話(觀念國學經世緻用)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