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22:52:23

包拯是我國曆史上的真實人物,包拯一生經曆了北宋真宗、北宋仁宗兩朝,曆經宦海沉浮二十四載。

不管為官何處,包拯都公正廉明,以天下為己任。史書有記載,“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包拯性情嚴肅正直,厭惡貪官頑吏。雖然嫉惡如仇,但為人寬厚,忠恕待人。包拯為官後,地位雖然顯貴,但是衣服、器用、飲食與當百姓時一樣。

為官期間,包拯力求造福于民,更是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忠孝廉潔,成為了後世稱贊的楷模。古人有言,“好人有好報”。包拯作為老百姓心中的“好人”卻年至六十無後,一直到兒媳抱出了一個嬰兒,包家才得以延續香火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

包拯

一、公正廉明包青天,為民造福巧斷案

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文集鄉包村。包村是包拯的故居,離村不遠處有一座鳳凰山,山上有一座高高的墳頭,那便是“包公祖墳”。

然而,包村一邊靠山,一邊靠丘陵,土地瘦薄,十年九旱,百姓的艱苦生活深深烙印在包公的幼小心靈裡。包拯的父親包令儀,是個進士,當過縣令和虞部員外郎。辭官歸鄉後,為了使包拯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包令儀舉家搬遷到合肥城内。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2

包令儀

包拯從小便注重德行修養。包拯所就讀的私塾,在一座大廟裡,往返需要經過一條長長的小巷。巷子裡住着一位富人,每逢包拯和其他書生經過,富人總是笑臉相迎,請他們進屋吃酒。有的書生要去吃酒,而包拯卻堅持不去。

包拯說,“他是富人,我們素不相識,無親無故,俗話說‘吃了餅子,套住頸子’,今天随便吃了人家的酒,将來假如有了一官半職,人家找你辦這辦那,怎麼應付?還是不去的好。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3

長大後,二十九歲的包拯考中了進士,他憑借智慧巧妙斷案。

他在天長縣任縣令時,有農民到公庭投訴,“牛舌被人割了”。包拯叫他不要聲張,先把牛殺掉,一部分留給自己吃,然後一部分賣掉。同時,包拯派人到集市上張貼布告:“有檢舉揭發私殺耕牛者有賞”。

果然,很快有人向包拯揭發,準備領賞。不料,包拯喝到,“大膽歹徒!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告發人家,快快從實招來!”歹徒做賊心虛,連忙招供。

包拯執法如山,還一心為民。包拯在端州擔任知府時,端州出産硯台。但他發現端州每年進貢給朝廷的端硯數量雖然有限,但是往屆知府都會在定額之外勒索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硯台,來賄賂上司,企圖升官,工匠和百姓不堪重負。

包拯到任後,規定隻能按照定額交納,任何官員不得貪污、加碼,一掃往日貪風。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4

包拯三年知府任期滿後,端州的百姓共同送他一方非常精美的端州硯台,作為送行之禮。但是包拯堅決不受。上船後,包拯發現硯台被随從收下了,于是拿過端硯當即投入江中,包拯“不持一硯歸”因此聞名。

包拯嫉惡貪官贓賊,把貪官視為“民賊”,他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慶曆三年(1043年)冬季,包拯剛剛從外調任回來,正趕上京師發生火災,城内著名的道觀上清宮被燒毀。宋仁宗非常信奉道教,由于擔心惹怒神仙,便不顧朝廷财政緊張,而借口安放宋真宗遺像,準備大興土木重建上清宮。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5

包拯得知後,不忍百姓徒增勞役賦稅,便上奏折說道,

“皇上要重修上清宮,我是道聽途說,不辨虛實,但非常擔心。如今天下多事,賦稅太多,貨币不穩,邊境未甯,怎麼可以做本末倒置的事呢?何況宮觀興起于唐代,又不是古代的禮制。真要供奉先帝真容,宏偉的景靈宮、會靈觀也可以呀。”

宋仁宗采納了包拯的進言,于是把上清宮舊址改為軍營。

慶曆七年(1047年),包拯被任命為陝西轉運使,按照慣例應該更換“章服”,以示尊榮。然而,宋仁宗沒有賜給他,包拯毫不介意,穿着原來的衣服就去上任了。幾天之後,另一個升任轉運使的人卻主動向宋仁宗提出更換“章服”的請求。

兩相對比,宋仁宗對包拯更為贊賞,于是命人快馬加鞭追趕包拯,一直追到華陰,才把三品“章服”授給他。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6

宋仁宗

二、先喪愛子後失孫,包勸兒媳早改嫁

世人皆知包拯清廉,斷案公正,卻很少了解他的家庭。

事實上,包拯一生有二妻一妾。最早娶進門的妻子是張氏,然而張氏婚後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沒有為包拯誕下子嗣。

于是,包拯迎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出身官宦人家,其曾祖父是董希顔居地洛陽,曾随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南征北伐,以軍功累升至甯州刺史(是身份較高的武臣,并非實職)。董氏父親是董浩,曾在鄂州擔任武昌令。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7

董氏舉止端莊,生活儉樸,不好聲色犬馬,愛看佛經,是包拯的賢内助。當包拯擢升為樞密副使,參與國政時,她也由仁壽郡君晉封為永康郡夫人。

按照慣例,董氏要前往朝廷拜見皇後。皇後遠遠望見董氏穿的仍是普通百姓的衣服,便深有感慨地說:“看包夫人那般衣着,就知道包拯是一個不謀私利的人啊!

董氏比包拯小三歲,兩人長期生活在一起,育有一兒二女。兒子名叫包繶,朝廷加恩封為太常寺太祝。

包繶在二十二歲時,迎娶了十九歲的淮陽崔氏為妻。崔氏也是家族顯赫,崔氏母親呂氏是三度任宰相的呂蒙正之女,崔氏就是呂蒙正的外孫女。包繶與崔氏生有一子,叫包文輔

然而,不幸的是,包繶在與崔氏結婚第二年就病故了。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8

包繶

家中隻剩下了兒子的媳婦崔氏和孫子包文輔。這時的包拯,已經五十五歲,在古代俨然高齡,白發人送黑發人,包拯的内心十分悲痛。

崔氏喪夫時才二十一歲,剛剛新婚兩年,仍屬年少,可見其心情悲痛。包拯與董氏不忍心她一輩子守寡,但又擔心她情緒不穩定,于是便派人主動“詢其意”,表示願意将她“還宗”,及回到娘家之後就可以另覓良緣,再尋夫婿。

根據《崔氏墓志銘》記載,崔氏得知包拯與董氏的想法之後,卻“蓬垢涕泣出堂下”,面對包拯發誓說:“翁(指的是包拯),天下名公也。婦得齒賤獲,執浣滌之事幸矣,況敢薦家乎!生為包婦,死為包鬼,誓無他也。”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9

崔氏說自己生是包家人,死是包家鬼,誓死不嫁,一心侍奉二老,撫育幼子包文輔。

然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包拯的孫子包文輔,也在5歲時夭折。短短幾年之間,包拯先是喪失了愛子,然後痛失孫子。

崔氏悲痛萬分,但仍不改嫁。崔氏母親呂氏前來探望女兒,勸其改嫁。

她對崔氏說,“今荊州吾兄龍圖之子,年三十,為信州幕(一種低級幕職官),其人足依也。吾已許以汝為婦,必往無疑。”此時崔氏已經三十歲,呂氏早已決定把女兒許配給了一個同是三十歲的男人,硬性要求她改嫁。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0

崔氏不願,回答說,“母不諒乎!倘欲嫁者,不俟今也!”她表示,如果自己想改嫁的話,不必等到今日,責難母親呂氏不理解她。

母親呂氏又反駁崔氏說,“夫死守子,子死何待?”

崔氏堅持不從。母親呂氏頓時大怒,逼女兒服從,并說:“吾老,數千裡而來,使我獨歸乎?”

崔氏以死相逼,說:“苟不如志,即以屍還包氏。”随後,崔氏便返還了包家,說明情況,親友們皆為她孝義行為所動,也不再相逼改嫁。董氏頗有感慨,将其事迹上報官府,朝廷授封崔氏為壽安縣君,知廬州事張田還特意撰寫了《崔節婦傳》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1

三、滿庭賀壽歎無後,兒媳抱嬰言有繼

嘉祐三年(1058年),包拯在家中過六十大壽。許多親朋好友送來壽禮和祝賀。

但包拯立下了不收重禮、不見來人的規矩,并令人守在衙門口,拒絕壽禮。可誰知,第一個來送壽禮的竟然是當朝天子,派來送禮的是司禮老太監。這可難住了守門人,當今天子的禮不收,那就是抗旨不遵。

但是,包拯的命令亦不可違背。無奈,隻好請老太監将送禮寫在一張紙上,呈現給包拯。老太監大筆一揮,在紅紙上寫下了一首詩:“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微。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2

這四句詩被拿到衙内呈現給包拯,不一會兒,紅紙又被送了出來,隻見原來的四句詩下面又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内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司禮老太監看完之後,半晌無語,隻好帶着禮物和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沒多久,又有一位老人送來壽禮。隻見那老人說,“今日,相爺六十大壽,大家推舉我送來‘小妾’,給相爺祝壽。”守門人一聽,氣不打一處來,責備老人無禮,想破壞包拯的晚節,随後便要打發他走。

老人沒有離去,當場吟詩一首,“月月花開天地間,香飄四季令人歎。但願相爺長健在,勤為百姓除贓官。”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3

此時,包拯從屏風後面踱步出來,對老者頻頻長揖,還意外深長地吟出了四句詩來:“趙錢孫李送二妹,黎民情誼不可昧。一日三餐撫心問,滿腔熱血比花紅。”

包拯收下了這份禮物。原來,這壽禮是一種鮮花,名為“紅二妹”。

随後,幾位農民高高興興擡來兩大盆枝繁葉茂、嬌嫩欲滴的月月紅和串串紅。這意外的禮物,使包府上下一片歡騰。

看着滿堂賀壽,包拯在高興之餘,也不時感歎——自己相繼痛失愛子、孫子,包家恐将無後

令包拯沒想到的是,兒媳婦崔氏突然抱來了一個一歲的男嬰,下跪說,您其實還有一個兒子,表示包家後繼有人,并讓包拯給起名字。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4

原來,這個男嬰是包拯的媵妾孫氏所生。在古代,媵妾就是妻子帶來的陪嫁丫鬟,陪嫁丫鬟做了媵妾,地位會比妾高一點。

孫氏由于脾氣不好,經常與包拯有口角之争,便被包拯打發回娘家了。誰曾想,孫氏此時已經有了身孕,回家後不久便誕下了包拯的第二個兒子包綖(後改名為包绶)。

但是,孫氏想到與包拯不和,也怕以後會影響孩子,就沒有把生孩子這件事告訴包拯。

崔氏對孫氏十分關懷照顧,孫氏誕下男嬰後,崔氏便抱回自家房裡,精心撫養,就像養育自己的親兒子一樣。于是,崔氏在包拯六十大壽時,趁包拯心情大好,便将包綖抱到了跟前。

包拯晚年得子,十分高興。而包綖也給包拯的晚年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安慰。在天倫之樂中,包拯度過了祥和安樂的四年生活,最終于公元1062年去世,享年六十四歲。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5

四、崔氏養绶如己子,子守父訓居官清

包拯去世時,長子媳婦才三十歲,二兒子包綖才五歲。宋仁宗駕幸包家吊暗,見包綏五歲而孤,心生憐憫,曉谕随從大臣好生看顧,并封包緩為将仕郎、太常寺太祝。

崔氏娘家雖然曾經勸慰她改嫁,但崔氏說,“舅(包拯)喪姑(董氏)老,有小郎(包绶),如兒子,其門戶待我而立。”(古代有将公公稱呼為“舅”,婆婆稱呼為“姑”的習慣)

崔氏早已下定決心,慈養包绶如己子。

後來,董氏病重,崔氏與包拯的小女兒一直陪在床邊護理。董氏去世後,包绶才十一歲,崔氏又将包氏族人的孤兒包永年過繼過來,一齊撫養成人。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6

包永年

崔氏的高風亮節被傳頌于鄉裡,官府将此事報給了朝廷。朝廷又擢封崔氏為永嘉郡君,予以表彰。封賜的聖旨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轼起草的。

包拯為官清正廉明,治理家庭也很嚴格,教子有方。去世之前,他留有一則37字的《家訓》: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毅之後,不得葬于大營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7

蘇轼

這37個字,字字铿锵,振聾發聩,給後世子孫立下了嚴格的家規——後世子孫之中,如果有貪贓枉法的,不能放歸本家,去世之後,也不能埋葬在包家墳墓之中。“如果不繼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孫”。

包绶繼承了父親包拯的遺志,在發蒙時勤奮讀書,年少時孝奉長輩。包绶對養母崔氏十分敬重,“以母禮事之”。崔氏病故時,包绶又不遠千裡返回廬州,“助成喪事”。

包绶累官至少府監丞時,生母孫氏病故,即便“歸鄉居喪,杜門誨子弟,家雖貧而無一毫有幹于鄉裡,至有未嘗識公之面目者”,“居喪盡孝,畢葬成禮,鄉聞為之歎伏”

長大後,因為包拯功高爵顯,他受宰相文彥博的推薦,曆任将作監丞、國子監丞、汝州通判等職,包绶還迎娶了文彥博的女兒文氏,做了文彥博的女婿。文氏雖然是宰相的女兒,但是生活也非常儉樸——文氏時常吃素,經常救人之急,毫不吝啬。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8

文彥博

文氏去世時,才三十多歲,包绶将亡故之妻先埋葬于黃州。十一年之後,運回合肥老家,将文氏合葬于包拯墓地下側,埋葬用的是土坑木棺,跟普通百姓一樣,也沒有墓志作證。

包绶性格耿直,嚴于律己,清苦守節,廉潔奉公,與領導有不同意見時,會當面提出,不随聲附和。他任汝州通判時,境内多盜,社會很不安甯。

他整頓吏治,安撫百姓,于是,逃亡遠地的重返家園,落草為寇的化為良民,風氣一新。包绶期滿離任時,百姓夾道相送,争睹他的風采。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19

包绶

包绶最後是在去潭州任職的路上病故的,當人們打開他的箱子時,發現除了诰命、書籍、文稿之外,沒有留下多餘的一文錢。人們隻好将他生前使用的銅鏡、銅印、硯台、殘墨、瓷熏爐等一齊收納入棺材之中,并就地埋葬在黃州,享年四十八歲。

包緩墓志記載:“孝肅以清白勁正光于青史,公可謂能克家者,孝肅之風,至于公而益熾也。”

包绶雖壽命不長,但他已經有兒子4人:包康年、包者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女兒3人,包家也因此得以繼續延續香火。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20

小結:

包拯的一生,是與貪官污吏搏鬥的一生,他與“民賊”水火不相容,要求對貪官污吏要依法懲處,決不輕恕;縱遇大赦,也不得錄用。

包拯的一生,活了六十四歲,臨終前諄諄告誡子孫後代,不得貪贓枉法。迄今,他“不從吾志,非吾子孫”的家訓仍然影響着後人。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很多為民請命、為民造福的人。這些人中,既有武将,也有文臣,而在後世敬仰的諸多文臣中,包拯可謂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即使經過歲月的洗禮,其形象仍然光彩奪目,散發光芒。

包拯出生時太黑吓壞老爹(包拯60大壽時感歎自己無後)21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著;李克整理. 二十四史精華 第9冊[M]. 2018年出版。

[2] 姜正成主編. 清正廉潔 包拯[M]. 2015年出版。

[3] 許高彬. 包公故事[M]. 2016年出版。

[4] 李良學著. 李良學講包公[M]. 2014年出版。

[5] 黃季耕主編. 安徽文化名人世家[M]. 2005年出版。

[6] 魏橋,柳琪主編;浙江雜文選集 1987-1992. [M]. 浙江省雜文學會編。

[7] 方建新. 中國家風[M]. 2017年出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