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很火的短視頻,說我們的微信聊天記錄都在被監控,進行8個步驟的操作就可以關閉這個監聽。
這個話題得到了網友的熱烈讨論。
有人說,自己将要舉辦婚禮,微信就開始推送結婚照,突然有天和朋友聊考試,它就推送在職研究生,現在說想辭職了,就推送如何升職加薪。
和同事讨論某品牌的包,第二天朋友圈推送該品牌的廣告。
還有人懷疑不光是微信在監聽自己,别的軟件,也在監聽自己。
比如抖音,因為說吃了個櫻桃,打開抖音就是櫻桃的視頻。
比如淘寶,有人說和女朋友吵架說擠她,第二天分開睡的床就出現在了淘寶的推薦裡面。關鍵他根本不知道有這種床。
還有人說,不光監聽文字記錄,連語音也可以監聽,在語音裡面說了話被推送了精準的廣告,還有人說是輸入法的鍋。
微信官方辟謠平台“謠言過濾器”在兒童節發文,辯稱網絡上熱傳的“微信監聽用戶聊天記錄”不屬實。
騰訊微信團隊表示:
“聊天内容屬于用戶的通信秘密和個人隐私,微信不會監測用戶的聊天記錄,騰訊更不會通過監測用戶聊天記錄來推送廣告。”
微信到底有沒有監聽用戶聊天記錄呢?
這其實是互聯網廣告的推送機制,或者叫精準營銷,原理是大數據計算,PC端通過cookies實現,手機移動端通過唯一識别碼,安卓手機上叫IMEI,在 iPhone上叫IDFA。
廣告推送的原理,就是大數據分析。舉個例子,假如你閱讀了一篇關于美食的公衆号文章,閱讀的時長、閱讀以後的操作,如點贊、收藏、轉發,以及閱讀同類的美食文章的次數,通過分析所有的行為可以得出一個你對于美食類内容的閱讀興趣的權重指标。這個指标會作為一個标簽,和手機的唯一識别碼聯系起來,根據手機的标簽,對應的廣告會被推送。
除了閱讀興趣,運動興趣、社交偏好、消費興趣、音樂興趣、影視興趣、旅行興趣……都可以被分析。而分析所用的數據包括消費記錄、打車頻率、關注的公衆号、玩過的遊戲、理财習慣、有沒有車、有沒有車貸房貸、過保險沒有、發過的紅包……,進而得出一個完整的用戶畫像。
你以為微信在監控你,實質上是算法對你的分析,算法不會猜測你的喜好,它會找到和你相似的人,把他們的浏覽記錄、消費記錄推送給你,因而達到一種“精準”的效果。甚至有的時候,大數據和算法會比你更懂你。比如一個憤怒的父親曾經責怪美國零售商塔吉特(Target)給自己16歲的女兒寄送嬰兒用品的優惠券,工作人員對他進行了道歉,結果2個月後,女兒果然懷孕了。
這種行為侵犯隐私嗎?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使用這些内容的前提是你的同意,就在你安裝軟件之後,勾選隐私協議最後的“我已閱讀并同意”選項的時候,雖然你可能沒有仔細看。我國的《網絡安全法》也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洩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網絡運營者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别特定個人且不能複原的除外。
《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則要求,使用個人信息時應消除明确身份指向性,避免精确定位到特定個人。
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的法律底線,在于不能精确定位到特定的個人,不能識别出一個人的身份。
《網絡安全法》中的這個例外,經過處理無法識别特定個人且不能複原,意思就是大數據作為一個整體,所有的用戶或者消費者的所有信息組成了一個數據包,在其中并不能一一判斷每個人的身份,對應的其實是手機的唯一識别碼,而不是姓名、身份、電話等等。
從理論上講,如果有一百隻羊,其中50隻黑羊,50隻白羊,白羊黑羊各占50%,如果移除一隻羊,數據變成了黑羊占50.5%,白羊占49.5%,那麼很容易推斷移除的這一隻羊就是白羊,就可以精準定位到個人,此人的隐私就會洩漏。技術上解決這種情況的手段叫做“差分隐私”,是在數據中加入合理的噪聲,不論有沒有這一隻羊,都不會影響白羊和黑羊的比例,但是同時又不會影響數據的有效性。
簡單說,廣告推薦系統既能夠實現精準的廣告推送,又不會侵犯隐私,這種狀态就是:我懂你,但是我不認識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