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8 11:47:56

L7-21 草書釋讀15

十四 家庭

人體各部分講過了,從頭到腳,組成一個人。人是家庭、社會、國家的主體,也是最基本的單元,人生下來就在一個家庭中,這是以血緣聯系的,然後踏上社會,這是來自不同家庭人員的群體,至于國家,可以說是大群體、大社會,我們就沿着這個思路往下講。

14.1人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

如果要你創造一個「人」字,你怎麼辦?大多數人一畫人就是正面的,但正面這個人是「大」字,如果你把頭也畫出來,這是「天」字,甲骨文、金文中的「人」,是畫側面的。這個側面的人不是挺直的,而是彎着腰,到小篆,簡直就是趴下的姿勢,手撐在地上了。你當然可以說,這是小篆美化線條的緣故,但陳夢家先生指出:「我們在蔔辭中找不到『民』字,隻有『人』和『衆』,當是自由民和奴隸」,彎腰弓背恐怕跟身分有關。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2

如果從這幾個篆字來隸定「人」字,是什麼樣子?楚簡上有兩種寫法,有時捺出頭,有時撇出頭,秦簡中有和我們現在相同的寫法。但是還有一個「入」字,篆字是這樣的,隸定後和「人」字沒什麼區别。簡言之,「人」和「入」這兩個字直到秦隸中寫法還是沒有明确分開,要到西漢才規定了我們現在的寫法,把兩個字分清楚了。

在筆勢系統中,我給各位講過,「人」和「入」都是撇捺組合,所以同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3

屬交争勢。「八」字的撇捺分開,這是鬥鹑勢。其他化勢有立人勢,一撇和一豎的組合,瞑人勢,撇和橫的組合,倚人勢,豎和捺的組合。從使轉角度說,這些都是轉動一圈半,本質上是相同的。如果用「五勢」來分組,都屬于鈎裹勢這一組。這些筆勢,在「人」的草化裡都有用,實際寫起來,還有其他一些筆勢,我一點點講。

14.2含有一個人的字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4

「人」是個大部首,先講含有一個「人」的字。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單人旁,也就是書法中的立人勢。單人旁很多字,寫起來筆勢會變化,基本的是立人勢,如王羲之這個「仁」。立人勢是一撇寫完向外飛出,飛度到一豎往下寫,如果這個圈縮到很小甚至沒有,轉就變成了折,這一來立人勢變成了蟹腳勢,如王羲之這個「作」。如果這個折拉直,那就是一豎,豎有努、縱、裹三個筆勢,都可以用來替代單人旁,如王羲之《十七帖》中這個「佳」字。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5

單人旁有些字很容易,右旁怎樣寫以前課程都講過了,我這裡就不重複了,我講一些難度較大的。

「作」字,王羲之《蘭亭序》有一個「作」,但這是行書,不是草書。《急就章》中的「作」是這樣寫的,和行書完全不同,因為它來之于篆書。金文「作」隻有右旁的「乍」,本義是耕作、制作,小篆加了單人旁,右旁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6

的人字形草化為一橫,章草把兩橫縮短為兩點,得出皇象這種寫法。今草基本一緻,智永《真草千字文》中有這個字。

使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7

「使」字,單人旁一個「吏」。左邊單人旁用一豎替代,右旁「吏」中間有一個「口」,「口」可以省略,剩下來橫撇捺好像一個「丈」字。把一豎縮短點,加在「丈」字左邊,就是「使」的草字。重新組織筆勢,皇像是取豎筆勢一開,然後寫交争勢。王羲之《十七帖》中有今草寫法,跟章草相同。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8

把皇象和王羲之寫的「使」,跟智永比一比,智永好像多了一筆,一下筆取了奮筆勢。請注意皇象和王羲之下筆寫一豎,起筆也有一點彎,這是起筆動作,所謂「豎畫橫下」,但智永把這個起筆動作寫大了。在他的《真草千字文》中常有,如「超」字。「超」字左邊是「走」,皇象以橫筆起,而智永看起來似乎以豎筆起,「走」字旁變成了「火」字旁,其實這隻是作者的一個習慣,把起筆動作寫得很大。書法中所謂「習氣」,就是指作者的習慣,第七課講過王澍論「山谷老人書,多戰掣筆,亦甚有習氣」,有些人學黃山谷,好處沒有學到,隻學會發抖,而學智永就學了個大大的起筆,這都是缺乏分析和思考。

有一個字要講一下,這就是「傳」。「傳」是一個形聲字,從人,專〔zhuan4〕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9

聲,從甲骨文到小篆,基本樣子沒有什麼大變化,楚簡和秦簡上,把中間那個小口省掉了。我這裡把秦簡「傳」用紅色标示,等下有用。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0

「傳」字草化,上面取十字勢,中間田字形,隻寫外框,取兩點羊角勢,下面是寸字形,取駝頭勢。然後重新組織筆勢,上面一橫和兩點合為雞頭勢,上面一豎和下面駝頭勢合為飛帶勢。裹束起來,就是立人勢、雞頭勢、飛帶勢。皇象《急就章》中的「傳」,右上角好像加了一點,這一點是石花,不應該加的。今草,中間兩點連寫為一橫,所以取勢變成立人勢、奮筆勢和飛帶勢。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1

跟「傳」字相近的是「傅」字,篆書「傅」中間的「用」字形,三條豎筆縮短一些就成了「田」,這樣一來,秦簡「傅」字,跟剛才紅色标示的「傳」字,幾乎一樣,沒什麼區别。這當然會影響到草書,草書「傅」的寫法和「傳」也相同,通常是「傅」字右上角加一點,而「傳」字不加。

西漢《神鳥傅》

一九九三年,江蘇連雲港市尹灣村西漢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其中包括一篇文學作品,《神鳥傅》。标題用隸書,内文大多為章草,也夾有行書、隸書。這是一個抄本,不是原稿,當時書籍靠手抄來流傳。底本可能全是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2

草書,這位抄寫者對于草法不很熟悉,跟現代有些人一樣,遇到草法不熟就夾寫一個行書甚至真書。對于這篇作品中的草法問題,這裡我就不細述了,我要說的是标題,不少學者認為《神鳥傅》就是《神鳥賦》,但以「傅」替代「賦」,這隻是孤例,曆史上沒有這樣的用法。我懷疑底本的标題也是草書寫的,這個「傅」其實是「傳」,《神鳥傅》很可能是《神鳥傳》,姑備一說,請專家考慮。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3

「何」字,甲骨文是一個人肩荷鋤頭,象形,「何」是「荷」的本文,金文似乎是負荷兵器戈,戰國時期出現了人旁寫個「可」,「戈」「可」聲母相近,以「可」作聲旁成了形聲字。後來楚簡、秦小篆都取這寫法,流傳至今。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4

「何」右旁是「可」,「可」字的草化關鍵,是其中的「口」用兩點替代。而比較特殊的是,這兩點可以分開使用:左邊這點和上面的一橫組合,成為奮筆勢移位,右邊一點和右旁的裹組合,成為兩撇向背勢,從轉動一圈半的角度說,這向背勢也屬于鈎裹勢這一組。所以你看張芝、皇象寫章草「何」,單人旁用一豎替代,然後「可」先寫橫豎,接下來轉一圈半。前面三筆是直線,豎橫豎為豎筆勢兩次移位,後面轉動一圈半是鈎裹勢。這樣取勢當然很麻煩,今草「可」隻有一個轉動,「口」就包括在這轉動中,不用分出細節了。

何字的變化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5

講講「何」字的變化,這字中間有個圈眼,你看這四個字,當圈眼一點點變小,最後完全消失,「何」字就變成了三豎或三撇。「何」本來不可以這樣寫的,因為這是「行」字。那什麼場合可以這樣寫呢?

奈何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6

這裡又要講到兩字合體:「奈何」。古代書信中常常見到「奈何」,或「奈何,奈何」,表示傷感、無奈、不知怎麼辦的心情。這時候兩個字連寫,省略其中一部分筆劃,類似「頓首」、「再拜」那樣,不會和其他字混淆。「奈」上面寫「大」,下面「示」省為「小」,大小連寫就是「奈」,加上「行」一樣的「何」就是「奈何」了。從外表上看,似乎是「大小行」,這樣容易記憶。有些帖寫成「木行」,往往不是右軍真迹。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7

「人」也會出現在一個字的右旁,如「以」字。「以」在甲骨文中,是一個人提起一樣東西,寫得簡單點,隻寫一個手臂提東西,把人身體省略了,這就是「以」字繁簡兩種寫法。開始是簡寫勝出,金文、楚簡和小篆都是這樣寫的。可惜簡寫有個大問題,就是跟篆字「私」一樣,所以後來走回頭路,秦簡中「以」用回甲骨文繁寫,而「私」戰國金文加了禾木旁,秦簡也采用了這一繁寫。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8

所以後來漢隸中「以」字有三種寫法,就是這麼來的。草化時,章草把左邊的「口」用兩點替代,今草進一步把右旁的「人」,撇捺寫為豎橫。

今天就講這一些,謝謝。

本節要點:

· 家庭:人。

· 含有一個人的字:作,使,傳,

· 傅,何,以等。

複習思考:

·

黃簡講書法點的書寫(黃簡講書法住)19

什 仁 仇 代 付 份 伐 夥 僞 低 位 化 仗 仙

· 寫出這些字的草書,并說明取什麼筆勢?

· 「住」 「佳」 「往」這三個字,怎樣草化?

· 試用草書寫下面詞語﹝擴号内不必寫﹞:

· 功名傳于後世。﹝墨子﹞

· 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史記﹞

· 羌笛何須怨楊柳。﹝王之渙·涼州詞﹞

· 今夕是何年。﹝蘇轼·水調歌頭﹞

· 何足挂齒牙。﹝蘇轼·與朱康叔書﹞

· 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

· 肺炎流行,奈何奈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