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海底下的墓葬

在海底下的墓葬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4:21:54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

“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緣之符号也”。據研究,中華古姓來源于圖騰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1

杜康,字仲甯見魏武《短歌行》注 。

(杜康,《史記》記載他是夏朝的國君。杜康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釀酒始祖”,漢《說文解字》載:“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國君。”

因杜康善釀酒,後世将杜康尊為酒神,制酒業則奉杜康為祖師爺。後世多以“杜康”借指酒。

杜康的兒子黑塔發明了醋。)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2

孟轲,字子輿見《漢書》并《孔叢子》,又字子居見《聖證論》。

(孟子,名轲,字子輿(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莊周字休見《列子》注。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約公元前286年),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 。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

孫叔敖,名饒見《孫叔敖碑》。

(孫叔敖(約公元前630年—公元前593年),芈姓,蔿氏,名敖,字孫叔,楚國期思邑(今河南信陽市淮濱縣)人 [5] 。春秋時期楚國令尹。曆史治水名人。)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3

計然,一名研,一名倪;又姓辛,字子文見《史記》索隐。

(計然(生卒年不詳),辛氏,名钘[jiān],字文子 (一說名文子),又稱計倪 、計研 ,号計然、漁父,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今河南商丘民權縣)人 ,著名謀士、經濟學家。)

文種,字子禽見《吳越春秋》。

(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範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恃功高,不聽從範蠡功成身退的勸告,後為勾踐所不容,最後被勾踐賜死。)

陳仲子,字子終見甫皇谧《高士傳》。

(陳仲也叫陳仲子、 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戰國時著名的賢士。他是戰國時期齊國貴族田氏的後裔,其兄是齊國的卿大夫,封地在蓋邑,年收入達萬鐘之多。楊朱思想核心“貴己”、“尊生”出發,進而廣論詹何、子華、它嚣、魏牟、陳仲、史鱿、田骈、慎到等皆屬楊朱學派。蒙先生認為,楊朱之學在衍揚流播中又各有所重。如它嚣、魏牟重生輕利,因偏于“縱情性、安恣睢”,成為楊朱之學的末流,屬“縱情派”;而陳仲、史鱿承楊朱“自貴”之旨、“輕爵祿而賤有司”,退隐山林,屬“忍情派”;齊人田骈、慎到貴“靜因之義”,“因性任物”,“變化應求”,以“因循”為本,是對楊朱之學的精到發展。)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4

漢高祖父太公,名見《後漢書》注,又名煜,字執嘉見《帝王世紀》。

(劉邦(前256年 /前247年 -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縣豐邑中陽裡人(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 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昭靈後,名含。高祖兄仲,名喜。

(劉媪(ǎo),姓名有争議,生卒年已不可考,大梁人 。是劉太公之妻,漢高祖劉邦的生母。)

曾參,字敬伯。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參(學術界有兩種說法,一讀shēn,一讀cān) ,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一說山東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後代。 其父曾點,字皙,七十二賢之一,與子曾申同師孔子。)

申公,名培見《史記》注。

申培公,姓申名培,亦稱申公,“公”乃尊稱,西漢時魯(郡治在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其生卒年月已難詳考,約當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紀之間。西漢初期儒家學者,經學家,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之開創者。

項伯名纏,字伯見《漢書》注。

(項伯(?~公元前192年),名纏,字伯, 楚國下相(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下相街道)人。春秋時期姬姓項國後代 ,戰國末期的楚國将門後裔,項羽的叔父。)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5

叔孫通,名何見《楚漢春秋》。

叔孫通,《楚漢春秋》作“叔孫何” (一說“通”為其字 ),生卒年不詳,薛縣人(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初為秦待诏博士,後被秦二世封為博士。見秦将要滅亡,逃回薛城舊地,歸附正在盤踞薛城的項梁。項梁敗死定陶(今山東定陶,萬福河上遊)後,通跟随楚懷王。懷王為義帝,遷至長沙,通留下侍項羽。

壺關三老,姓令胡,名茂見荀悅《漢紀》。

令狐茂(生卒年不詳):壺關縣人。西漢武帝(前140—前87)時,封為壺關三老。

楊王孫,名貴見《西京雜記》。

(楊王孫西漢無神論者。生于武帝之世。家業千金.重養生。臨終前立下遺囑,要求裸葬:布袋盛屍,以身親土。破除有關死亡的迷信觀念,認為死亡是生命發展過程中的自然變化。他說:“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也,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漢書·楊王孫傳》)。指斥厚葬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使物各失其所,因而不合道情,從形神關系上說明人死神離。失去知覺,厚葬對死者無益。他說:“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同上)他用裸葬抵制當時厚葬之風。他說:“吾是以裸葬。将以矯世也。夫厚葬誠亡益于死者.而俗人兢以相高,靡财單(殚)币,腐之地F.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今費财厚葬,留歸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同上)。他終于說服了親友,按照他的遺囑裸葬。後世不少人以楊王孫為榜樣提倡薄葬。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評論楊王孫“布囊盛屍.裸身而葬”時說:“楊能反經合義.足矯奢葬之愆”(《史通》卷一七《雜說中》)。《漢書》卷六七有傳。)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6

佽非,亦名荊轲見《續博物志》。

(佽非,漢語詞語,拼音是cì fēi,意思是人名,相傳為春秋時楚國勇士。)

伏生,名勝,字子賤見西漢碑。

(伏生(伏勝,字子賤),漢人,享年100歲。鄒平人(今山東濱州市鄒平市韓店鎮蘇家村)人 ,曾為秦博士。

秦時焚書,于壁中藏《尚書》。漢初,僅存二十八篇,以教齊魯之間。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以年九十餘老不能行,乃使晁錯往受之。今文《尚書》學者,皆出其門。世傳的今文《尚書》皆出于他。)

在海底下的墓葬(夜航船考古部姓氏篇二)7

《夜航船》考古部姓氏共三篇,

此姓氏第二篇,曆史名人姓氏。

後續姓氏篇更加精彩,敬請期待。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歡迎大家關注我,我會持續更新。

知識在于積累,讓我們共同進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