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做人當如蓮
文/殷豔麗
看到荷花,不用說話,詩就來了。
荷花尤其為文人墨客所青睐,然荷花寫得最好的,當屬周敦頤的《愛蓮說》。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謂脍炙人口, 蓮的風骨躍然紙上。人們對它的熟悉程度幾乎超過了它的作者周敦頤。
大家也可能認為周敦頤就是個閑适文人,早晨或黃昏,随便賞賞荷花,便可以得此佳句吧。
先看看周敦頤的故事吧,你就會知道什麼樣的天空才能馱住明月。
周敦頤是宋朝大儒,他24歲開始做官,官雖然不算大,但他斷案清明,也是一個包青天。
他24歲時做了分甯縣主簿,一上任,就遇到了一樁拖了好久的懸疑案子,但周敦頤斷了一次,就斷得清清楚楚,這一下震驚了分甯縣所有的人,老百姓都知道分甯縣出了個清官,他一下子名震四方。
周敦頤得到了隆重推薦,調任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
到任後,有個囚犯本不應該判處死刑,但轉運使王逵為了讨好他的上司,就想把這個囚犯置于死地。這個王逵兇狠殘暴,是有名的酷吏,沒有人敢招惹他,大家明明知道囚犯不該處死,卻沒有一個人敢和他理論。人命關天,豈是兒戲,周敦頤一個人和他據理力争,王逵哪裡聽得下周敦頤的話,周敦頤看到就這樣草菅人命,當場就扔下笏闆,準備辭官而去,他氣憤地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于上級,我不幹!”王逵一看周敦頤如此決絕,隻好妥協,這個囚犯才免于一死。
周敦頤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一生如蓮,決不丢堅貞氣節,
黃庭堅稱其“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霁月。”
他後來擔任合州通判,事情不經他的手,下面的人不敢做決定,即使交下去辦,老百姓也不願意。做廣東轉運判官時,提點刑獄,他以昭雪蒙冤、造福萬民為己任。巡視所管轄的地區不怕勞苦,即使是有瘴氣和險峻遙遠之地,也不避危險前去視察。
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威望可想而知,稱得上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他的一生,卓然如蓮,“獨”愛蓮的“獨”字,正是周敦頤特立獨行、卓然人格的寫照,他的人品永遠高于詩品。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陶淵明,他獨愛菊,那種高潔傲岸、隐逸之風讓無數人仰慕,但周敦頤不僅保持了高潔之風,還不停進取,積極入世,踐行儒家救世治世的理念,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黎民百姓。
他又是多麼不同于其他文人,更不同于那些士大夫階層的閑逸文人,他不隻是寫寫蓮而已,而是把蓮的精神刻進了骨子裡,他的一生,都是蓮的寫照。
周敦頤在南昌任知縣時, 積勞成疾,有一次病危, 昏迷了一天一夜,朋友們準備為他安排後事。 但大家“視其家, 服禦之物,隻做一筐,錢不滿百”, 他家中值錢的東西不足一百文錢, 他的好友潘興嗣不由地贊歎說:“其廉士也”。 在任湖南汝城縣令時, 也隻有一個高四尺、 寬五尺的木櫃伴随, 用以存放文件、衣物,再無多餘的家什物件。
他為官清廉,兩袖清風,君子風範,讓後世敬仰。
他有一首小詩:
老子生來骨性寒,
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
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筋力倦,
官清赢得夢魂安。
故人欲問吾何況,
為道舂陵隻一般。
其凜然氣節,淡泊之心如一輪明月,讓人敬仰。
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寡婦),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他是當今社會的楷模,尤其在庚子鼠年的春天,看看大儒周敦頤的事迹或文章,意義更是非凡。無論做官或是當平民百姓,都應當有一顆蓮之心。
願蓮之風永存世間。
做人當如蓮。
(照片來自網絡)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