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一家四口,因工作原因需分居兩地。妻和上高中的大寶在一起,我和小寶(上一年級)在一起。小寶從未與媽媽分開過,所以一到晚上,小寶就哭着喊着:“我要媽媽!”那麼,如何才能讓小寶快速适應這種生活?如何讓小寶不至于想念媽媽?
奶奶勸他:“别哭,很晚了,别人都睡着了,你還在哭着想媽媽,樓上樓下的叔叔阿姨們會罵你的。”小寶依然哭着不停,喊着要媽媽!“再哭我就走,不陪你了,讓你一個人在着哭,晚上讓怪獸來抓你。”見奶奶威吓,小寶哭得更撕肝裂肺!
分析:奶奶的“恐吓”在6歲孩子面前根本不管用,因為他知道沒有怪獸來抓他,别人也不會罵他,是假的。另外,在恐吓面前更加想要得到媽媽的保護,得到媽媽帶來的安全感。
“爸爸知道小寶想媽媽了。媽媽離開我們幾天了?”“三天,我要媽媽陪我睡。”“你想去看看媽媽嗎?”“想,現在去?”“你如果乖乖的睡覺,後天(周五)放學了我就帶你去。你正好可以和媽媽說說你在學校裡的故事,媽媽一定會很高興的。”小寶的臉色終于由陰轉晴了。
睡前,爸爸又問他一些話,比如“你在學校裡表現棒嗎?”“學校裡有什麼開心的事嗎?”一類的,小寶高興地說,我當班長了,老師表揚我第一個到校了,讓我收作業本等等。爸爸就表揚說:”原來我家小寶這麼棒啊。“小寶帶着滿足安心踏實地睡着了。
分析:奶奶隻是阻止孩子停止當下的行為,即不要哭;而爸爸則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即,你不是想見媽媽嗎?可以,定一個可期待的時間去實現,由此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另外又用轉移話題的方式,讓孩子擺脫想念媽媽的念頭,轉而想自己開心的事情,以獲得心理滿足感。
1.接納情緒,拉近與孩子的心理距離。
首先理解孩子的思母之情,接納孩子哭泣的情緒,認可她想媽媽這個現實。隻有先做好這個鋪墊,後面的話孩子才聽得進去。
2.轉移注意力,建立與孩子的交流機會。
要讓孩子能安心睡覺,就要平複孩子的情緒,就需要讓孩子想些開心的事。爸爸的引導把孩子帶入自我欣賞的境地,從而逐漸從想念媽媽的思維中走出來。
3.學會贊美,培養孩子向上的欲望。
孩子的成長需要強大的内心,更需要不斷的鼓勵與贊美。由此增強他們向好的願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