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動亂時期,“牛鬼蛇神”是一個使用率特高的貶義詞,泛指各種各樣的妖魔鬼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但溯其本源,它卻是一個褒義詞。
“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杜牧的《李賀詩序》:“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幻荒誕也。”李賀是唐代著名詩人,雖隻活了27歲,卻才華橫溢,詩名聞天下。他的詩别具一格,常寫神仙鬼怪形象,以描繪精靈鬼魅著稱于世,号稱“鬼才”。杜牧給李賀詩集作序,為了形象地說明李賀詩的這一特色,便用“牛鬼蛇神”作比較,指出即使是長着牛頭的鬼和有着蛇身的神,也比不上李賀描繪的境界虛幻荒誕。
在我國古代,牛和蛇在人們心中一向地位很高。牛象征勤勞堅韌的精神,蛇則是華夏民族早期崇拜的圖騰标志,後來則号之為“小龍”或“地龍”。牛頭之鬼和蛇身之神,都是正面形象,人們是把它們當作偶像加以頂禮膜拜的。正因為如此,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不少部族領袖和英雄人物,如伏羲、女娲、大禹等,都被人們描述成牛首人身或人首蛇身的形象,加以頌揚。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說:“昔之聖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指的就是這種情形。由此看來,在我國古代,壞人還沒有資格被喻稱為“牛鬼蛇神”哩。隻是後來随着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變化,人們不再把“牛鬼蛇神”當作美好的形象,這個詞語也随之演變成貶義詞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