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8:07:49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烏魯木齊的區工)1

烏魯木齊市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烏魯木齊市的地名中有區、工、橋。它們是伴随着烏魯木齊的成長而演化産生的烏魯木齊元素。它們不僅記載着烏魯木齊的曆史,傳承着烏魯木齊的文化,而且依然活躍在今天人們的生活中。

一、烏魯木齊市的“區”:

1945年11月1日,烏魯木齊設市,轄五個區(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五區)。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2月成立市人民政府,轄七個區(一區、二區、三區、四區、五區、六區、七區)。

1954年2月1日,經政務院批準,迪化市改名為烏魯木齊市。同時,迪化縣改名為烏魯木齊縣。

1956年,将七個區合并為三個城市區(一區、二區、三區),一個郊區,一個工礦區(包括水磨溝工礦、六道灣煤礦、葦湖梁電廠等),一個工礦鎮(頭屯河鎮)。

1957年,一區改名天山區,二區改名多斯魯克區,三區改名沙依巴克區。

1959年,國務院将烏魯木齊縣劃歸烏魯木齊市領導,市郊區并入烏魯木齊縣。

1960年,天山區與多斯魯克區合并定名為天山區。

1961年,水磨溝工礦區和八道灣鎮合并成立水磨溝區;頭屯河鎮擴大,成立頭屯河區;增設新市區。

1968年,市革命委員會成立,轄五區一縣(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水磨溝區、頭屯河區、新市區和烏魯木齊縣)。

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将自治區直屬的吐魯番、托克遜兩縣劃歸烏魯木齊市。

1970年11月20日,國務院批準,設立烏魯木齊市南山礦區,為縣級行政機構。

1975年,吐魯番、托克遜兩縣劃歸吐魯番地區管轄。(至此,烏魯木齊市轄六區一縣: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新市區、水磨溝區、頭屯河區、南山礦區和烏魯木齊縣)。

1981年,市革命委員會改為市人民政府。

1987年11月,國務院批準成立烏魯木齊市東山區,以烏魯木齊縣蘆草溝鄉及水磨溝區卡子灣辦事處所轄地區為其行政區域。

1992年,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成立。同年11月,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1994年8月,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南山礦區更名為南泉區。

2002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南泉區的行政區劃有了大的調整,并更名為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

2007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原昌吉州米泉市和烏魯木齊市東山區基礎上組建烏魯木齊市米東區,8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為副廳級建制。

2010年12月,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與新市區合并,稱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新市區)。

2011年1月,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頭屯河區合并,稱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

至此,烏魯木齊市共轄米東區、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頭屯河區)、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新市區)、天山區、沙依巴克區、水磨溝區、達坂城區和烏魯木齊縣等7區1縣。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烏魯木齊的區工)2

烏魯木齊市烏拉泊古城一角

二、烏魯木齊的“工”:

“工”是清代“兵屯”的村落組織。烏魯木齊市的地名中有:中營工、頭工、二工、三工、四工,羊毛工等。

據史料記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烏魯木齊辦事侍郎旌額理奏請清政府準在烏魯木齊周圍建築小型城堡,并派都司永海、總兵吳士勝領兵督建,先後建屯田城堡7處:宣仁堡、懷義堡、樂全堡、寶昌堡、惠徕堡、屢豐堡、千總堡。

中營工是清朝乾隆時期,清兵“中營”部屯田地域的故名。據《新疆圖志》(一卷)建制一第49頁記載:“……有莊九十九……曰中營工城西二十裡,曰大地窩堡城西三十裡……”。中營工位于今市内北京南路一帶。

頭工、二工、三工、四工亦是當時農業生産的基地。《欽定新疆識略》記載:“西路城堡亦十有四,宣仁堡為中營頭工,曰懷義堡為中營二工……”。《新疆圖志》也記載:“城西二裡西大橋、折西北三裡頭工水口……”。頭工位于今沙依巴克區北部。二工位于今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新市區)中部。

三工、四工位于今烏魯木齊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新市區)北部。據《烏魯木齊政略》照片本(二卷)屯田部分記載:乾隆二十七年建“樂全堡”,俗名“三工”,周一裡七分,高一丈一尺,分四門……堡内兵房三百間;乾隆二十七年建“寶昌堡”,俗名“四工”,周一裡七分,高一丈一尺,分四門……堡内兵房三百間。

羊毛工位于今米東區的北部,亦是農墾區。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烏魯木齊的區工)3

烏魯木齊市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三、烏魯木齊的 “橋”:

建于清代的烏魯木齊城,傍依烏魯木齊河而立。河上自北向南陸續架有四座大橋:

1、西大橋:位于紅山南側烏魯木齊河上。1763年清政府在此修建了烏魯木齊河上的第一座“虹橋”,因其在城西所以稱為“西大橋”。但不久該橋就被洪水沖毀。1907年修建了木結構的鞏甯橋,1914年倒塌。1918年重建,并在橋頭立牌坊題名“鞏甯橋”,1940年又被沖毀。同年,又在原處修建了荷載10噸的石墩木面大橋,1953年再次被沖毀。1959年,人民政府修建了鋼筋水泥的西大橋;1996年又重建了更寬更大的西大橋,它長110米,寬32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如今它依然是連接天山區與沙依巴克區的重要公路橋之一。

2、中橋:位于今中山路西端。因該橋處于當年的西大橋與三橋之間,所以稱為“中橋”。中橋初建于1946年,為木結構橋,全長80米,寬8.5米,兩邊人行道各寬0.75米,可通行一般機動車輛。1953年,該橋被洪水沖毀。1954年11月重建,橋梁擴展為100米長,10米寬,兩邊人行道各寬1.5米。後因橋體損壞,1968年“中橋”被拆除。之後,在中橋之南、黑龍江路東端修建了一座跨度6.4米,寬18米的木質結構橋。1985年9月1日,在此原址上,重建的新疆第一座苜蓿葉扁平型立交橋竣工通車,稱“人民路立交橋”。其東西幹道長530米、寬36米,南北幹道長950米、寬26米,橋身部分長84米、寬31米。

3、三橋:位于今奇台路東端,橫跨東和平渠。該橋建于1942年,命名“人民橋”。它東西跨度為6.4米,寬18米,可通過承載15噸的車輛,1953年被洪水沖壞,1954年修複,更命為“三橋”。1980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近年來,又将該橋重新擴建,使之成為跨越河灘路、連接奇台路和龍泉街的重要通道。

4、四橋:位于今錢塘江路東段,橫跨東和平渠。該橋建于1962年,為木質結構,其跨度為10.4米,寬18米,可通過承載15噸的車輛。1964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因以西大橋、中橋、三橋順序排列為第四,所以稱為“四橋”。而今,外環路穿越這裡,舊橋已改建為新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立交橋,被命名為“廣彙立交橋”。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烏魯木齊的區工)4

烏魯木齊市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四、烏魯木齊的“二道橋”:

解放前,烏魯木齊市的南門以外,地表水豐富,渠溝縱橫,有兩座木橋。人們把靠近南門的橋稱為“頭道橋”,把遠點地稱為“二道橋”。 二道橋南北走向,跨度兩米多,寬約4米,橋面兩側有木欄杆,橋下有一股從東面二道灣流下來的清水,穿過南市巷水渠,從橋下順天池路水渠向西流去,直奔烏魯木齊河。“二道橋”又稱“二道橋子”,是當年南門外的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行人、畜力車均需通過此橋。二道橋的舊址在今天山區的天池路與解放南路交彙處附近。清代這裡曾是沙俄在烏魯木齊劃定“貿易圈”的北端分界線。辛亥革命後,俄商“洋行”逐漸衰落,中國商人開始在此地開設貨棧。 二道橋一直是多民族聚集的商業區,是當地土特産、内地百貨及進口貨的貿易市場,也是當地小吃攤點、手工作坊的聚集區。這裡還建有伊斯蘭教的“吐魯番寺”和“南大寺”。而今,木橋已早無蹤影,但“二道橋”作為地名卻一直保留了下來。如今這裡興建了“國際大巴紮”和“二道橋市場”,是烏魯木齊市著名的商業貿易區。

烏魯木齊老城區道路規劃(烏魯木齊的區工)5

烏魯木齊市二道橋風光(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烏魯木齊市地名圖志》,烏魯木齊市地名委員會編,1987年7月出版;

2、《烏魯木齊市志》(第一卷),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烏魯木齊市志》(第六卷),烏魯木齊市黨史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烏魯木齊掌故》(一)劉蔭楠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