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是形容詞嗎?義(繁體為“義”),在傳統倫理中指一個人的道德與精神它是人之為人應該無條件弘揚的最高價值,是體現人之為人的尊嚴和崇高的精神價值在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中,義是最重要的價值和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它有着鮮明的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思辨是形容詞嗎?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義(繁體為“義”),在傳統倫理中指一個人的道德與精神。它是人之為人應該無條件弘揚的最高價值,是體現人之為人的尊嚴和崇高的精神價值。在中國傳統人生哲學中,義是最重要的價值和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它有着鮮明的中國氣派和中國作風。
“義”字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此後,“義”字在結構上,基本上是由“羊”“我”二字會意而成,即指以我的力量,捍衛美善吉祥等神聖不可侵犯的價值。後來,“義”被進一步抽象和引申,有了應該、規範、良善這一類倫理學的内涵,代表着人之為人必須無條件堅決捍衛的最高價值。所以說,“義”由來已久,而且我們的先人極為推崇它。
在中國傳統人生哲學的系統中,每個人在特定的倫理關系和社會地位中,都有其神聖的義務和責任。你隻有圓滿履行了該義務和責任,才算是從生物人成為倫理人、社會人;否則,人不成其為人。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中說:義是“絕對的命令。社會中的每個人都有一定的應該做的事,必須為做而做,因為做這些事在道德上是對的。如果做這些事隻出于非道德的考慮,即使做了應該做的事,這種行為也不是義的行為”。由此可見,義的本質,即在于每個人的行為隻考慮是否應該,而毫不計較對自己是否有利。漢代思想家董仲舒有句名言:“正其誼(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很精辟地揭示了“義”的這個特征。
每個人的行為隻求盡心竭力,問心無愧,而不問是否對己有利以及能否成功。如此,人在一切行為中,時刻信守自己的義務或責任,并且全心全意、盡心竭力去做,而不論行為的結果是否取得成功。這即是弘揚了“義”。中國曆史上,無數志士仁人以“鐵肩擔道義”的氣魄,不懼險惡,隻求弘揚道義,甯死而無憾。魯迅在其散文詩《過客》中說:“帶着累累傷痕,困頓疲憊,在暮色蒼茫的原野上,明知前路上荒無人煙,荊棘密布,卻堅韌倔強,奮然前行……”此即以文學形象深情讴歌了“義士”。
照此看來,義也就是人們對道德崇高的精神追求。它所關注的是每個人的行為活動是否體現出道德的崇高和偉大。而在對具體人與事的認識上,我們要根據一定的社會曆史背景,以及時人的道德水準,來考察某個人的特定行為活動是否具有“義”之品格。而且,這種判斷,并非立竿見影。也就是說,有些先賢可能遭遇貶谪,被當權者打入另冊,甚至被當成反面典型,但後世百姓卻将其頌揚。是的,義士之光,有可能燈下黑,但卻能燭照千秋。(袁恒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