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人稱“小杜”,以别于杜甫,與李商隐并稱“小李杜”。他的詩受時代風氣影響注重辭采,這種傾向和他“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顯得精緻婉約。
但今天這首《清明》卻用常見的詞彙,寫出了不一樣的意蘊。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短小精悍,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隐躍。
一方面,詩人将含蓄留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隻将讀者引入一個境界,并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所顯示的更為廣闊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特别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
拿這首《清明》來說,在一定意義上,它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資料:
1、周汝昌 等 .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1101-1102 .
2、周汝昌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講唐詩宋詞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92-9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