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gdp包括些什麼

gdp包括些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0:18:54
教材裡的GDP

GDP的全稱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衡量一國的物品和勞務産出總量的最綜合指标。關于這個定義,可發現以下幾個重點:

  • GDP僅僅限于在國内生産。與這個概念相對應的,還有個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指标,即國民生産總值。比如,一個中國專家飛往美國舉辦一場有償講座,收入應計入美國GDP和中國GNP。
  • GDP衡量的是産出,而不是售出。一個企業生産了500萬産品,這一年隻賣出了350萬,那麼這一年的GDP還是500萬。
  • GDP考慮的是最終産品的價值。一個産品的誕生,中間有很多環節,需要用到其他原材料等,這些原材料價值不能被重複計入。

理論上,GDP有三種計量方法,分别是生産法、收入法、支出法。這三者的核算理念不同,但最終結果是一緻的。

  • 生産法:GDP等于各個生産環節增加值的彙總,增加值=總産出-中間投入。這種方法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創造了多少新産品的價值。
  • 收入法:GDP等于各種生産要素的收入,即工資、利潤、利息、租金的加和,這些收入是社會最終産品的生産成本。收入法衡量的是産品帶來的價值是如何分配的。
  • 支出法:GDP等于消費、投資、政府開銷、淨出口的加和。支出法衡量的是這些産品是如何被使用的。

用支出法計算GDP時包括總投資,即淨投資加上折舊。略加思索就能發現,計入折舊就如同即算了小麥又算了面包。比較合理的方法是隻計算淨投資,從GDP中減去折舊,就是國内生産淨值(net domestic product,NDP)。NDP是比GDP更好的産出指标,之所以用途不廣泛,是由于折舊比較難于估算。

GDP是用産品服務的貨币價值衡量的。而在計算貨币價值時,價格會随着時間而變化,因為通貨膨脹會年複一年把價格推向更高的水平。因此,在計算GDP時需要剔除價格因素,使這個指标能用固定的标尺來衡量結果。基于這個理念有兩個GDP指标,即名義GDP(nominal)和實際GDP(real)。現實中我們往往對實際GDP所發生的變化感興趣,在計算實際值時先剔除價格影響,然後再記錄産出。

現實中的GDP

我國GDP核算方法主要參考了聯合國指定的國民賬戶體系SNA(2008),對外公布的GDP數據主要以生産法為主,收入法為輔。

國家在統計GDP時,對于部分資料豐富、翔實的行業,可以直接彙總數據。而對于資料不足的行業則需要推算。推算的方法主要有三種:比例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相關指标推算法。

  • 比例推算法。先計算已知企業的年内增加值,再參考過去這類企業的增加值占全行業的比重,反推整個行業當前增加值。
  • 增加值率推算法。增加值=總産出×增加值率。例如商業服務業,在采用收入法核算時,四個構成項目沒辦法直接彙總,隻能參考過去每個項目占總産出的比例,再用今年的行業總産出×預估占比,得到個項目的推算數據,進而獲得行業的增加值。
  • 相關指标推算法。增加值=上年同期增加值×(1 相關指标增加速度)。

可以發現,GDP核算并不能做到絕對精确,某種程度上它也是一個估算值。

統計局網站的GDP數據分名義值(現價)和實際值(不變價)。在實際統計中,計算各行業不變增加值的方法有兩種:價格指數縮減法、物量指數外推法。

價格指數縮減法:行業不變價增加值=行業現價增加值/價格指數。工業可以用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來縮減,建築業可用建安費價格指數來縮減。

物量指數外推法:行業不變價增加值=上年同期不變價增加值×(1 物量指數增長速度)。有一些行業更容易獲得物量指标,比如鐵路運輸業,可采用鐵路客貨運周轉量指數。

目前我國不變價GDP的基期是5年,自2001年至今,每5年調整一次基期。比如2016-2020年的數據按2015年的價格計算。

在核算了現價GDP和不變價GDP之後,為了衡量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專門的指标叫做GDP平減指數,GDP平減指數=當期現價GDP/當期不變價GDP。這裡的不變價GDP,采用基期是上一期,即每一年(季)的GDP平減指數的計算,都以上一年(季)的價格作為不變價。

平減指數分子項包含了價格因素,而分母項剔除了價格因素的影響,兩者相除的結果,可以看作我國所有最終産品和服務的價格總指數。

浏覽GDP數據時,讀者經常發現一個問題,各省份GDP加總與全國GDP不相等,21世紀以來各省市現價GDP合計值一直高于全國GDP,并且兩者之間存在不小的誤差。不過2017年以後這個誤差越來越小,2019年以後,各省市合計值開始低于全國值。這是什麼原因呢?

  • 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分級核算制度,即國家統計局核算全國,各省市統計局核算各省。由于各省和全國掌握的基礎資料有所差異,可能采用的推算方法也不同,在統計上難免有一些誤差。還有,地方在核算GDP時,很難仔細辨認跨地區的生産經營活動,造成重複計算。
  • 有些地方為了彰顯政績,可能會給數據注水,拉高GDP。

2019年我國提出統一核算改革,即由國家統計局領導,各省市統計局參與,統一核算。之後地區數據加總略小于全國GDP,主要是因為一些生産活動僅核算在全國,不屬于地方管轄。

如何分析GDP總量分析

先明确幾個術語。累計值指的是年内累計;同比是指當季和上年度同期數據比較;環比是指和本年度上一季度比較。一般情況下默認采用實際GDP進行比較。

總量分析,一般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 我們可以先拿數據和機構預測值對比,看是超出預期還是低于預期。
  • 我們可以拿它和曆史數據對比,看看走高還是走低,變動斜率如何。
  • 我們可以拿它和海外主要經濟體的數據進行對比,看看走勢是否具有一緻性,增速誰高誰低。
結構分析

GDP結構分析有兩個路徑,其一是研究各行業增加值情況,分析産業結構和産業變化。其二是分析消費、投資、出口構成,摸清經濟需求的變化情況。

産業結構

從曆史數據看,我國第一、第二産業占GDP的比重一直都在下降,而第三産業比重逐步提升,目前已占主導地位。

gdp包括些什麼(GDP到底是什麼)1

産業占比

從短期看,産業結構一般不會發生大的變化,我們更關注三大産業的增加值,以及它們對GDP增速的影響程度。

gdp包括些什麼(GDP到底是什麼)2

産業GDP同比變動趨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第二、第三産業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第一産業。疫情期間,對第二第三産業的重創程度最大,但到下一個季度它們的反彈速度也是最快的。說明第二、第三産業是高彈性産業。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三大産業對GDP的拉動效果。

gdp包括些什麼(GDP到底是什麼)3

三大産業對GDP增長的拉動效果

可以發現,第一産業對經濟的拉動效果很小,所以對GDP的分析,往往不涉及第一産業。

第二産業中,工業GDP占行業産值的85%左右,GDP分析時一般也主要讨論工業。工業生産的好壞,對我國經濟而言非常重要。一般大家都會關注工業增加值這個指标。

第三産業占比越來越高,對GDP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追蹤第三産業比較有效的指标是服務業PMI。對于第三産業裡的具體行業,可以選擇一些适合本行業發展情況的指标,尤其是統計局在核算GDP時使用了的指标,最好是物量指标。比如金融業的股票成交量指标,房地産業的商品房銷售面積指标。

經濟需求分析

消費、投資、淨出口作為三大需求變量,在短期裡的變動是靈敏的,并且有顯著的經濟意義。2019年,消費、投資、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約為6:3:1。

首先說消費。市場上常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替代對GDP最終消費支出的分析。

gdp包括些什麼(GDP到底是什麼)4

最終消費支出與社消品總額的關系

再來說投資。投資一般分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兩部分。其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占比95%以上,處于絕對主體地位。分析投資最重要的指标是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它隻統計500萬以上的非農戶項目。

gdp包括些什麼(GDP到底是什麼)5

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的關系

關于淨出口,我們常用的追蹤指标是海關統計的月度進出口貿易差額數據,因為這個指标的時效性比較高。

我國GDP曆史回溯

我國的經濟曆史大概分為三個時間段。1978-2001年、2002-2011年、2012-至今。重要的曆史節點分别為1978年改革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8年金融危機,2020年新冠疫情。

gdp包括些什麼(GDP到底是什麼)6

GDP的三個階段

可以發現,1978-2001年間,經濟增速整體較快,但波動巨大。2002-2011年經濟增速持續上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黃金階段。2012年至今經濟增速趨于下行。

1978-2001年

這個階段GDP複合增速約9.7%,是曆史上增長較快的階段。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後體制束縛逐漸解除,經濟增長活力被徹底激發。但同時經濟也出現了幾次波動,原因如下。

1978-1981年經濟下滑,主要是由于中央判斷投資過熱,通過項目限制、信貸管制等方式抑制經濟增長。

1982-1985年經濟高速增長,無論是生産還是需求都在快速擴張。

1988年中央決定用三年時間進行全面整頓,穩定經濟秩序,不惜經濟硬着陸。

1992-1993年增速上行主要是因為南巡談話。

1994-1997年增速下行主要是因為總需求過熱,加大了通貨膨脹壓力。

1997-2001年增速持續下行主要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

總體來看,本階段政策對經濟運轉影響很大,主要是因為我國正處于邁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階段,各種調控手段還不夠完善。

2002-2011年

這段時間我國經濟與全球聯系更為緊密,經濟增速也是持續上行。最主要的問題是2008年經濟危機對我國刺激經濟政策産生重大影響。金融危機後我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經濟,比如貨币寬松、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最為著名的是“四萬億投資計劃”,這些資金主要投向基建領域。2009年房地産、制造業投資都在下滑,隻有基建投資逆勢擡升,這顯然是财政刺激的結果。

财政刺激取得顯著效果,我國GDP在本階段依舊保持了9%以上的增長,成為全球率先複蘇的國家。但同時,也給我國經濟留下了很多後遺症:

實體經濟杠杆擡升,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嚴重的隐性債務問題。

流動性泛濫導緻房價快速上漲,催化房地産投資迅速升溫,給後來的房地産庫存積壓埋下伏筆。

基建投資帶來上遊企業産能過剩。

2012-至今

本階段,經濟增長放緩,2019年經濟增速隻有6.1%,經濟進入新形态。經濟增速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外部需求疲軟,全球化紅利消退。

我國經濟的一些結構性問題暴露。

我國人口結構也在悄然變遷。

具體看,在需求端,投資邊際效率下滑,為了防範金融和債務風險,也不再像以前一樣大水漫灌。在生産端,第二産業正面臨瓶頸期,我國人口紅利不在,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以前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生産方式很難繼續。

不過,第三産業擴張很快,2015年第三産業占比首次超過50%,并且還在不斷擴張,從全球發達經濟體情況看,這是一個必然趨勢。

放眼未來,高科技産業和新經濟可能是我國GDP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我國目前也在集中力量推動科技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努力用技術進步的力量抵消勞動力和資本要素衰退的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