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鄉村振興的現狀

鄉村振興的現狀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07:05:28

鄉村振興的現狀(進不去搞不成鄉村振興如何破局)1

友導讀

疫情到底什麼時候結束?2022年是更困難的一年,還是将守得雲開見月明?

恍惚兩年如一瞬間,我們個人或行業征程中已被鑿下的深刻印痕,清晰可見,但這些越加萦繞我們腦際的問題,卻還沒有一個明晰答案。

友成君今天分享的文章來自鄉伴文旅創始人朱勝萱先生,身在鄉村文旅一線,深耕多年且已有不小成果的他,近期陷入了很久沒有的反思,發生了什麼?

本文轉載自執惠,作者:朱勝萱,本文觀點屬于作者,供各位朋友參考。


前不久,鄉伴文旅創始人朱勝萱邀請秦朔老師團隊去了浙江松陽項目上考察交流,秦朔老師聽朱勝萱講述了鄉村振興的種種問題後,總結比喻說到,現在的鄉村振興難點在于央企、國企的大資本面對複雜的小規模鄉村業務進不去搞不成,原因如同萬伏高壓電流對接小家電,功率太大不匹配一進鄉村就直接給燒毀了;傳統小民企、社會企業、NGO組織面對鄉村根本玩不轉,如同低壓電池面對大功率的機器帶不動。

秦朔老師還說,鄉伴如果緻力于鄉村振興作為服務商、平台,其作用就似乎應該是個“變壓器”。

朱勝萱表示,自己沒有太好理解及想明白如何能成為一個合格的“變壓器”,“但我也似乎被‘低壓帶不動’這句話擊中了要害,一直沒有仔細的對‘能不能’這事做認真思考,如果确實‘低壓’真帶不動鄉村這個‘大電器’,或許我們多年的努力就真是螳臂擋車?”

這個疑問萦繞在朱勝萱腦際許久,他告訴自己:如果找不到肯定的答案帶領大家走出困境,就無法堅定地說服自己和大家朝着這個方向走下去。

他陷入了很久沒有的反思。

2021年是鄉村振興這一頂級戰略較為轟烈推動落地的一年,但前述“高壓”與“低壓”很形象直觀的雙重矛盾比喻,以及朱勝萱的所遇所感,直接揭示了鄉村振興及鄉村文旅背後的較“殘酷”或冷峻一面。

更多企業/業者同樣需要更多的新反思,謀求新突破。

于此,我們與朱勝萱做了進一步深聊,以期通過他的反思、鄉伴的業務困惑和問題,以及其鄉村振興“五興村鎮共同體”新模式探索的背後邏輯與路徑等,更冷靜、更理性、更具探索精神的來看待鄉村振興/鄉村文旅的過往、當下及未來。

朱勝萱說,2022年,鄉村振興和鄉村文旅會有更多機會,這将是一個新産品萌芽年。

以下為采訪内容整理,

以朱勝萱自述形式呈現:

高壓與低壓雙重矛盾交織下的困境

第一個問題,國企的大資本面對複雜的小規模鄉村業務進不去搞不成,如同高壓電流燒毀小家電,原因有兩個,一是國企或央企有國有資本的開發模型,這個模型屬于偏資産型,也就是資本進入後算賬的邏輯模式不一樣。

面對鄉村,國有資本或國企進入的第一個障礙是形不成資産,這是由于土地屬性在城鄉裡的根本差别導緻的,在城市裡土地是國有用地、商業用地或住宅用地,但鄉村的土地基礎是集體用地或耕地,國有資本進入後形不成資産。

二是國有資本在城市裡做的所有項目或參與的項目,強調的是隻有規模化才能形成效率,才能産出所謂的溢價和利潤,但是鄉村本身的特點就是小、分散,規模化做不起來。一般小的自然村可能就100來戶、百十畝地,但不少開發的旅遊度假區、酒店群等,用地規模都較大。

這兩個根本原因,導緻現在國企和央企進入到鄉村時,資本邏輯下不能形成固定資産,資本效率裡的安全性和核算方式都不一樣。很多國企或央企跟我們合作時,會提到“我們也不一定要掙多少錢,但是我們要保證資産的安全性。”

說到底,這就是它們在投資後能形成資産,形成市場上認可的資産,但面對鄉村的土地屬性問題時,又實現不了。

國有資本的不管是央企和國企,都是企業屬性,它的考核的機制最終是要符合企業的運轉規律,就是投入要産生回報,就算投資回報率降低一些,但仍必須要有回報。

如果再加一個原因,可以說是鄉村的小規模,在投資開發時需要具備的機動和靈活性,與國有資本或國企央企的制度化,又形成了障礙。比如國有資本進入房地産包括商業地産,或目的地時,流程的規範性很強,從審批、立項、報建和開工等,都有規範的流程,但在小規模鄉村裡,整個基礎服務水平,還有思想意識、工作效率等都還跟不上。

第二個問題,傳統小民企、社會企業、NGO組織面對鄉村根本玩不轉,如同低壓電池面對大功率的機器帶不動。

這個問題比較明顯,由于傳統小民企、社會企業、NGO組織可投入的資金、人力都是有限的,加上鄉村文旅領域投資回報率有限。它們所面對領域業務的複雜度比城市區域還要高、流量又相對較低,導緻能力跟不上。

所以說實話,我們能看到鄉村振興也好,鄉村文旅業務也好,在各地星星之火都燃起來了,但會發現火燒不大,因為它後續的燃料跟不進,要讓一個地方做好鄉村振興/鄉村文旅,是要持續不斷投入的。

民營企業能投100萬、200萬,1000萬、2000萬,或一兩個億,然後就到頭了,這些年因為整個經濟下滑,或疫情以及各方面原因,民企的投入是有限的,持續性或穩定性的投入跟不上。

在投入有限的情況下,鄉村振興/鄉村文旅的持續性不夠好,然後好不容易點起來的火苗基本嚷嚷着就“熄滅”了。

鄉村振興的現狀(進不去搞不成鄉村振興如何破局)2

圖片來自網絡

我們做了蠻多項目就屬于“低壓帶不動”,我們屬于民營企業,去做某個點時,我們很有信心,但帶不動的原因是什麼?項目周邊的那些基礎配套,包括排污、電力、道路等,我們投不動。

這些基礎設施配套一般投入規模,能占到項目所有投入的百分之二三十,比如一個億元項目,起碼要兩三千萬投基礎設施,甚至會更多,以前沒意識到,後來項目做多了後,才發現如果這部分的支出可以省下來,企業的利潤也就出來了。

如果進行總結,以鄉伴為例,回顧反思鄉伴這一路的鄉村振興實踐,到今天面臨的發展困惑,除了制度、人才這些支撐外,其根本原因是村莊目前基礎設施不足,單個村莊體量限制自身投資回報的發展能力不足,絕大多數村莊集體經濟薄弱、用地局限、區域影響力差,即使我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短期内打造出了各種新産品、新服務、新體驗,在短時間的網紅和關注後,項目産生的收益規模、稅收、影響力等不夠,這個規模下的投資收益結構會導緻随着熱度降低,持續的管理和再投入隻能逐漸勉力維持,很難讓産品繼續叠代升級,由于單個村莊項目的用地規模發展的後期規模化受限,随着前期的熱度消失,項目不能産生持續穩定的收益,使之得不到政府的實際重視與社會資本的青睐。

單個村莊的小體量、分散、多樣性、流量不穩定等的特殊性使得它天生與生産經營的規模化對立存在,這種特殊性資源難以形成标準化、規模化、持續性的經濟體,所以目前鄉村振興的各種小火苗的實驗探索項目除了大多由地方财政扶持成标杆或樣闆并持續性投入外,要麼大多看着前期轟轟烈烈,後面逐漸偃旗息鼓或被淘汰遺忘,要麼一陣熱鬧後就淪落成“叫好不叫座”的過眼雲煙項目。

困境下依然有新方法,新迹象已出現

目前還很難找到一個案例,即純鄉村振興項目投入回報率非常好,市場口碑也非常好,形成了一個可複制的商業模闆。

但對于前面提到的高壓與低壓問題,我認為是有可能找到解決方案的,大家不回避問題就能找到方法。

比如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會發現在《鄉村振興促進法》裡明确規定,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應當保障鄉村産業用地,建設用地指标應當向鄉村發展傾斜。相關部委也提出可用10%的建設用地發展鄉村振興産業計劃指标,這其實說明國家在做頂層設計時已意識到鄉村的用地問題,但在落地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做到。

鄉伴在“低壓帶不動”中遇到的困惑也很多,但相比其他民企好一些,是因為鄉伴畢竟在市場上形成了一些頭部品牌及其效應,那麼政府給到的一些條件就會好很多,比如我們做計家墩理想村時,昆山政府就圍繞計家墩做一些基礎設施配套。

這裡延伸出的一個解決方案是,協同地方政府的公共财政來做鄉村振興或鄉村文旅。如果能把政府對基礎設施升級發展和優化的投入,與民營資本的文旅項目結合起來,做成可持續經營的方式就有機會了。在面臨“高壓”和“低壓”都沖突時,有一種好辦法是“混合所有制”,将民營企業投入的資本、項目和國有資本或者地方财政性支出,比如美麗鄉村的基礎設施投入“合二為一”來做,将這些投入變成對文旅項目的支撐。

我們這一兩年開始全是采用這樣的方式在推動項目落地,如果沒有基礎配套的投入,或者那個片區不在政府的鄉村基礎配套升級計劃裡,我們是不太敢去做項目投資落地的。

再回到國有資本“高壓”進不去的問題,解決的第一條路還是需要土地供給,形成國有資産,首先要從頂層設計裡進行思考,設置土地指标的供給,不是大規模的土地供給,而是做精做細,比如将土地規劃做得更精細,在不觸碰耕地保護等紅線下,合理騰挪出一些小規模用地指标。這是方案之一。

第二個方案是,央企或國企與民企做“混合所有制”,各取所長合作進入小鄉村。比如南岸美村項目,華僑城作為平台方,包括鄉伴和好幾個小型民企參與進入,一起合作。

這個模式下需要國企或央企認同或意識到,民企在小體量分散型業務中的優勢強于國企或央企,這有點類似打“陣地戰”和“遊擊戰”,國企或央企打的是“陣地戰”,強調糧草、戰略等準備,而民企擅長“遊擊戰”。而在鄉村文旅中主要是“遊擊戰”,規模性的戰役模式打不起來或不适用,所以得把多個小股的“遊擊戰”拼合成一個規模型戰役,這是可以解決國企或央企與民企共同進步的路徑或方法。

基本農田、一般農田等紅線不要觸碰,也不要“打擦邊球”,這個前提下其實依然有大量閑置土地可以考慮合理利用。

或者可以說,不是用增量土地,而是全部用存量,在存量土地性質上開始做一些改變或制度建設,比如鄉村土地的報批報規立項等制度相比城市,算是空白的,同時基層政府官員和體系很難支撐去做創新。但我認為這一定會改變,比如我們某個案例打通了,就可以做更多不同區域做起來。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花了一年半時間,推動實現在上海的一塊集體用地報規和報建兩證齊全,這個時間花得很值,相當于在做整套流程的标準化體系,然後讓政府認可接受這一。

從0到1的過程是非常難的,但從1到10,到100,甚至1萬就會很快,就像“滾雪球”一樣,剛開始難,但雪球足夠大時,這件事情就成了。

在對鄉村文旅支持方面,相比2020年,2021年的區别挺大,比如可以看到,為了推動整個旅遊業的升級,雲南推動“滇西旅遊大環線”建設,沿線區域不少是生态保育區,有着嚴格的生态保護紅線,但雲南相關部門發布了支持滇西旅遊大環線半山酒店的政策文件,包括給到點狀供地和金融支持,政策思路非常清晰,甚至成立了專項小組和專項報批通道。

嚴格來說,雲南并不像江浙滬屬于體制機制特别創新的區域,但為推動發展旅遊業,依然對土地制約做出了改變,這個迹象是很典型的。

還有上海,我們有一個理想村項目,政府拿出了100畝的土地指标支持,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為土地建設指标對上海非常寶貴,在鄉村用地方面一直是減量化的,隻做項目減法不許增加。

鄉村振興的現狀(進不去搞不成鄉村振興如何破局)3

上海酷島理想村鳥瞰效果圖 圖片來源:鄉伴蘇滬魯

上海把建設用地指标引出來,放到鄉村建設裡面,這背後的原因是上海在鄉村振興裡看到了産業經濟價值,意識到房地産或商業開發到了一定城市規模時,鄉村的生态環境、文化旅遊的重要性開始凸顯,鄉村發展在上海被提升到了戰略地位,當然就要給予更多支持了,最直觀的就是土地指标。

對其他省市來說,人家上海都舍得拿出更多鄉村用地指标了,你還不舍得嗎?

所以雲南、上海的新舉動,是很具代表性的迹象,也可能會有一定的示範效應。

新視野、新模式:鄉村不是個體,而是共同體

現在提到要做鄉村振興的示範村,這是大層面的宏觀引導,而微觀上的引導就要看具體項目,其所有的操作方式和流程都足以讓各個地方來學習或複制。這個樣闆對的打樣過程就是“滾雪球”的第一個球。

我們鄉伴現在正首創并實現複制可能的鄉村振興“五興村鎮共同體”新模式,即一村一功能,一村一特色,以老集鎮為核,周邊村為翼,鎮村聯動互相補充。通過喚醒沉睡資産,激活存量帶增量,形成滾雪球效應,引入新産業、新居民、新文化、

這個新模式,也可簡稱“村鎮共同體模式”,目标口号是“興鎮帶村,共富新生”。

這背後其實有着我們很深度的新思考和新探索。

有一個核心細節,我們看待鄉村觀念時,把鄉村看錯了,鄉村它是兩個字構成的,一個叫“鄉”,一個叫“村”,但幾乎所有人的腦海裡形成的印象是一個“村”,而忽略了“鄉”,鄉其實是一個個自然村聚合起來的共同體。

鄉村振興過程中,實際上應該用一個共同體的概念來看待,而不是用一個孤立的個體來判斷,把鄉村兩個字拆開來,鄉和村的模型實際上就是城鄉融合的模型,鄉村一定是城鄉統籌的鄉村。

這就是一個更高的視野和更高的布局,相比原來的一個個村,某個鄉村文旅項目,最大差别是規模,你看到的規模不再是200人、300人,而是2萬人、3萬人,這個角度下就容易解決整個生态系統裡的教育、醫療以及更多公共基礎設施的所有問題。

類似于城市,它們有着很高的統籌性,把每一個單體有效組合在一起,那麼在鄉村要去獨立建成一個垂直的小生态圈,它一定是統籌整個更大區域的。

為更好理解這一“共同體”的可行性和潛在價值,我們需要先對過去與現狀有更好地了解。

上世紀 80年代農村地區财政出現極度缺乏,政府應對之策就是合并小鄉,成立大鄉,解決鄉鎮“低、小、散”問題,随着大力發展小城鎮政策的出台,全國各地先後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撤擴并”,從80年代中期全國共有鄉鎮9萬餘個,平均人口不足1萬。數量減少至4.3萬餘個。更多因素下,至2005年,鄉鎮總數減少至35473個,按照相關部門的規劃,鄉鎮一級的最終數量将逐步減少到3萬個,鄉鎮平均人數接近3萬人。

在解決了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同時,這一輪輪“撤擴并”造成了部分區域的鄉村失去原有的小中心聚集,也造成了衆多原老集鎮的活力被迅速抽空和凋敝,原有鄉鎮公共服務功能“六件套”(供銷社、糧管所、衛生院、鄉政府、小學校、郵鎮所)撤出後集體資産的荒廢和閑置。

當年轟轟烈烈的“撤擴并”除了解決精簡機構,避免政府重複建設,減少政府鄉鎮部門财政過渡支出,加強優化了村鎮級别的管理能力外(這個行動很像今天鄉伴的組織構架調整),還進一步推進加快了中國的城鎮化步伐,擺脫原有自給自足的小農耕文化,村鎮一體内循環模式,形成規模化、效率化、集群化的現代城市發展方向。

用辯證的曆史發展觀來看這輪八九十年代的“撤鄉并鎮”除了剛才說的好處外,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在轟轟烈烈的快速推進下,許多優質的鄉鎮被衰落了,加快了鄉村的衰敗和空心化,原有很多鄉鎮的公共服務資産在這次撤并後就形成了巨大的浪費和閑置。

中國6萬多個撤并後的鄉鎮裡閑置着幾千億資産和土地,在今天中國發展重新把發展的目光投回到鄉村時,喚醒沉睡資産用存量帶動增量,這些鄉鎮資産今天可能應該成為鄉村振興的主戰場。

鄉村振興的現狀(進不去搞不成鄉村振興如何破局)4

嘉興市秀洲區油車港鎮

面對今天我們在中國鄉村振興實踐這十年來的困境,似乎這個微光讓我忽然間找到了一絲希望,除了前面幾個項目的實踐外,我們應該跳出鄉村做鄉村,要把精力和資金投入到老集鎮更新,借助撤并後遺留的存量土地和建築物改造更新利用來做内核,做拉車的成“頭馬”,讓周圍自然分散在集鎮周邊的鄉村圍繞這個内核來做發展。原本在城鎮化浪潮下被撤并放棄了的這五六萬個鄉鎮,如果按照這個模型來區域化的思考,這原本被遺忘、空置、廢棄了的的資産,将會重新成為鄉村振興的主要抓手。

具體到鄉伴,我們戰略的一個改變是,我們以後一定會做聚合型項目,核心是圍繞老城鎮或老集鎮的激活,将其車程10分鐘或20分鐘的所有鄉村都聚合起來,以一種宏觀的共同體視野來看待。

以前短平快一年做完一個項目,未來可能一個項目深耕5年甚至10年,一村一品一特色研究透徹後,以老集鎮作為内核,“拴”着周邊所有的村。以前我們做的是地球和月亮的邏輯,未來相當于太陽系周邊有行星的模式,所有的行星圍繞太陽系,這就是一個更系統的邏輯。

一個新挑戰是,鄉伴要把自己的業務做更多聚焦,讓更多業務協同,比如以前我們一年做20個項目,未來可能會收縮到5個項目,每個項目的規模體量都會改變,時間也會拉長。我們希望探索推動形成一個可持續的鄉村文旅新商業模型。

在這個模型裡,我們一定會組織央企和國企,或國有資本平台,以及地方政府共同參與,前面提到的“高壓”和“低壓”痛點,在這個模型裡争取都會解決。

曾經我們将鄉伴定位為鄉村振興的組織者和推動者,而在新模型裡,這個角色的職能依然還會存在,但更強調将各個資源方組織起來,同時更進一層鄉伴成為裡面的核心管理員,類似“操盤手”角色。這個模型我們正在長三角的兩三個縣市同時推動,今年年底會有個局部呈現。

不得不提的是,在這個新模型裡,鄉村文旅項目的土地問題突破,是我們探索的重要方向,也是這個新模型能否實質落地,并在未來形成複制可能的關鍵。

存量、增量,激活,是其中的關鍵詞。

第一步先用存量,先把存量土地激活,創造出價值,那麼增量土地的進入就具備了更多可能。邏輯分兩個方面,一是在頂層規劃裡先設計好增量的可能,二是存量做出價值後,用事實或案例做出實實在在的證明,讓地方政府看到确實可行的前景空間,推動增量進入形成更大價值效應,相信這會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地方政府其實也是個“企業”,他們也講究企業、市場邏輯,強調投入産出比,短期與中長期的土地價值。

2022年鄉村振興或鄉村文旅的關鍵詞,一個是機會,一個是突破。

2020年、2021年可以算是“潛伏期”,到2022年應該會有更多機會和突破可能,應該會是鄉村振興或鄉村文旅的新産品萌芽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