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青島市三年來的大成果

青島市三年來的大成果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7-08 12:30:44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标志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現實。為立體展現各地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别策劃推出《大時代》系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青島9月28日消息今年29歲的于世迎,目前已在青島港董家口礦石碼頭上工作了整整十年,“工資翻了一番,成了家也買了房,這十年我挺滿意的!”

從進城務工青年,到獲評“山東省技術能手”,再到成為合同制正式職工。十年間,于世迎的工作和生活一直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這與青島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不斷提升海洋經濟整體實力的努力密切相關。

2018年3月8日,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态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膠州灣畔,青島因海而生。豐富的海洋資源、鮮明的海洋特色是青島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青島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未來所在。近十年來,青島向海而興,在當好海洋強國建設排頭兵的新征程上奮楫揚帆、砥砺前行。

“港産城”融合促發展 打造循環經濟新标杆

2022年中秋節晚上,滿載39.6萬噸鐵礦粉的“山東大德”号輪船正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董家口礦石碼頭的40萬噸級礦石碼頭作業。

“幹這行,手要穩、心要細。”在距離地面50米的卸船機操作間裡,青島港董家口礦石碼頭的固機一隊操作員于世迎一邊向記者傳授工作訣竅,一邊操縱抓鬥從船艙裡抓出礦砂。參加工作以來,于世迎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青島市三年來的大成果(向海圖強築夢深藍天地闊)1

青島港董家口礦石碼頭員工于世迎在卸船機操作間工作(央廣網記者唐磊 攝)

同在青島港工作的遠航,親眼見證了青島新時代十年來發生的改變,有着切身感受。從“遠博士”到“遠工”,再到“遠總工”,十年間,遠航在同事口中的稱謂一變再變。而這個變化,也是青島港董家口港區與遠航個人共同發展的生動寫照。

“十年前的董家口港區還隻是泊裡鎮下面幾個原生态的小漁村。”作為青島港董家口港區的首批建設者,遠航2009年博士畢業後,就一頭紮到了港區建設中。

建設初期,建設者們就住在工地旁的集裝箱裡,海邊的冬天格外冷,睡覺時蓋幾床被子被凍醒也是常事。“生活環境差,可是建設速度一點不含糊。”遠航告訴記者,“我們用了363天,就完成了國際上平均兩年多才能建成的40萬噸級礦石碼頭。”憑借這個碼頭,世界上最大的礦石船可直靠青島港,并以此為中轉向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分撥,由此确定了青島港的國際礦石中轉港地位。

現在已經成為山東港口青島港建設管理中心總工程師的遠航,手指着港區說,從40萬噸級礦石碼頭到2個30萬噸級原油碼頭、再到年最大接卸能力1400萬噸的全國首個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一個個新泊位在董家口港區“落地生根”。“能夠親身經曆董家口港區從無到有,再到世界聞名,這十多年來雖然辛苦,卻也收獲滿滿。”遠航說。

産因港興,港為城用。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走進毗鄰港區的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董家口經濟區,一條條錯落有緻的化工原料運輸管道映入眼簾,這就是董家口發展高端化工産業不可或缺的“大動脈”。

“以化工産業為例,乙烯、丙烷等企業生産所需的液體化工原料,從港口卸運開始便可以通過管道進入園區,實現‘一站直達’。”董家口經濟區管委公共服務部副部長季斌說,這些原料不需要通過汽車、火車運輸,而是通過運輸管道直接進入園區儲罐,成本低又環保,這也是臨港企業的優勢所在。

青島市三年來的大成果(向海圖強築夢深藍天地闊)2

董家口經濟區企業員工正在檢查設備(央廣網記者 劉博倫攝)

董家口經濟區内的産業聚集還形成了上下遊企業的協同發展。上遊的聚烯烴成核劑生産出來後,可以直接供給園區内化學企業使用;園區内鋼鐵企業生産的鋼簾線,是旁邊輪胎制造企業的重要原材料。不出園區就有産業鍊,企業間的交易成本降低,經濟效益也得到提升。

從2012年到2021年,青島港的貨物吞吐量從全球第七躍居第四,集裝箱吞吐量從世界排名第八上升至第六。近三年來,青島港新增航線55條,增速創下曆史之最;航線總數達215條,穩居中國北方港口首位;國際航運樞紐競争力指數更是位居東北亞之首。

在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道路上,青島港穩步前行。

打造“大國重器”聚集地 科技賦能激活海洋産業

“青島海西灣岸線總長12公裡,平均碼頭水深12米,這裡發展船舶海工産業得天獨厚。”站在青島海西灣畔,青島西海岸新區工信局海洋科科長劉忠偉介紹。

船舶海工裝備研發制造是青島向海圖強的重要戰略“支點”,青島海西灣船舶海工産業基地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在青島船舶圈裡,一直流傳着“一次搬遷壯大一個企業”的傳奇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這也是最早來海西灣船舶海工産業基地“吃螃蟹”的一批人。

北海造船在搬遷至海西灣之前坐落在青島浮山灣燕兒島,作為青島船舶工業的“龍頭”,那時候還被稱作北海船廠的這家企業以修船聞名,造船一直是“短闆”。

後來因為搬遷,北海造船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海西灣,這裡岸線水深港闊、不凍不淤,“建大塢、造大船”的願望在北海造船人的心中“燃起來”。

北海造船黨委委員張成舜介紹,經過十幾年發展,現在北海造船已經補上了“短闆”,還一不小心拿了“世界第一”:在海西灣船舶海工産業基地,北海造船已交付40萬噸超大型礦砂船8艘,32萬噸大型礦砂船12艘,26萬噸級大型礦砂船12艘,大型礦砂船全球市場占有率第一。

從十年前不知名的海灣,到現在享譽全球的船舶海工産業基地,近年來,各種型号的“大國重器”頻頻從青島海西灣駛向大洋。全球首座半潛式深海漁場“海洋漁場1号”、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核心模塊等一批世界級高端海洋産業裝備交付使用,一艘船舶海工産業“航母”正從青島揚帆遠航,駛向深藍。

海洋産業不僅有“冷冰冰”的船舶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産業也是青島着力打造的重點。我國海洋生物領域首個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建成,青島打造了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青島的海洋生物産業在過去十年中的“蝶變”故事同樣精彩。

青島市三年來的大成果(向海圖強築夢深藍天地闊)3

青島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國家海洋基因庫(央廣網記者 唐磊攝)

誰能想到海藻裡蘊藏着巨大的财富?青島國際寡糖制備中心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領銜的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和青島一家藻類加工企業共同推進,是管華詩院士團隊“藍色藥庫”開發計劃突破原材料供應的重要一環。

“通過海藻制備的海洋寡糖,結構特殊,生物學活性廣泛,未來應用前景廣闊。”管華詩院士工作站駐站博士、管華詩院士科技助理李全才在說到海洋寡糖的“妙用”時如數家珍。

該企業董事長吳仕鵬介紹說,從海藻多糖到海藻寡糖,創新技術的應用讓原料産值從每噸20萬元躍升至200萬元。

科技興海已成為經略海洋的強大動力。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字号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青島在船舶海工裝備、海洋生物等重點産業推動産學研協同攻關,一大批新興産業項目正積厚成勢,孕育着富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未來生态。

下活藍綠相融“生态棋” 擦亮海洋生态保護底色

秋風送爽,漫步在青島鳳凰山公園的濱海步道上,隻見葦草搖曳、景石錯落、碧海傾城……所到之處美不勝收,一幅濱海風光圖躍入眼簾。

可是十年前,這裡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青島”相文東就住在離鳳凰山公園不遠的小區,他說:“附近海邊的景點真不少,金沙灘、啤酒城、唐島灣、城市陽台,就像一顆顆珍珠點綴在海岸線上。”

雖然住在海邊,但是親海近海對于當時的相文東來說卻是“奢望”。“當時最怕的也是帶着外地朋友逛海邊。”相文東說,那時候養海參的池子和違章建築占據了景點之間海岸線,就像人們常說的,“隔海一裡地,到海挺費事”。

海岸線資源是青島城市風貌的典型特征和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守好海岸線就是守好城市生命線。2016年初,青島制定《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工作方案》,正式啟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

擔任青島藍色海灣整治建設項目負責人的正是相文東,“拆違建、清岸線、調項目、修慢道、植綠化、保文化”,累計拆除各類海岸違章建築近1000萬平方米,實現137公裡海岸線整治,綠化面積近220萬平方米。随着“藍灣慢道”“自行車道”“濱海步道”一一出現在海邊,海岸線變成了市民臨海親海的城市“會客廳”,實現了還海于民、造福大衆。

站在“藍灣慢道”上,相文東自豪地說,“通過藍灣整治,把青島西海岸上的各個景點串到了一起,像把灑落的珍珠串成了‘珍珠項鍊’。現在來了外地朋友,先領他們到這裡逛一圈。”

保護好海洋生态環境,是充分利用海洋優勢的基礎,也是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從海岸線,到近海,再到遠海,青島把海洋生态保護擺在首要位置,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從鳳凰山公園海岸線向外海延伸3海裡,在距離竹岔島不遠的地方,是一片近萬畝面積的海洋牧場。海洋牧場是修複海洋生态環境、增殖漁業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

近幾年,青島的海洋牧場開始實施人工魚礁建設工程。人工魚礁就像是給海洋生物搭建的“海底家園”,先是藻類植物附着,然後貝殼類、小魚小蝦陸續出現,大魚群也被魚蝦吸引過來、栖息繁衍。經過青島上下一緻努力,前些年因為過度捕撈而近乎荒漠化的近海海底生态系統不斷恢複。目前,青島在建海洋牧場已達25處,其中,18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居全國第二。

從青島海岸線向南120海裡,是全國首個國家級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全球第一座全潛式深海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号”就系泊在這裡。

“‘深藍1号’養殖的國産三文魚大約兩個月後就要分批上市了。”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公司副總經理郝林對記者說,這個成功的嘗試開啟了漁業養殖從沿海、近海再到遠海的新征程,也意味着青島找到了一條“耕海牧漁”的新路徑,讓藍色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相得益彰。

藍色的海洋,承載着青島無限期待和美麗夢想。潮漲潮落間,青島已經成為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城市之一。2012年,青島海洋生産總值剛剛超過1000億元,十年後的2021年,突破4000億元,總量居全國沿海同類城市第一位,青島交出了一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秀成績單。

碧波無垠,孕育無限生機,蘊含無限希望。敢為天下先、敢領時代潮,牢記“建設海洋強國”的諄諄囑托,青島正在奏響向海圖強、經略海洋的“藍色”樂章。

百家讀城:

十年,改變了一座城市的氣質

□武善領

這裡是黃海之濱,這裡是膠州灣畔。

130多年建置史的青島,近現代史上經常有耀眼的一筆;改革開放的大潮,青島這座城市也從不缺席。

10年前,青島開發區與膠南市合并為新的黃島區;8年前,第九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獲批。這兩件大事為後來青島的城市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豐富的想象和無限的可能。那個時期,全市上下不同行業、各個階層的人們,内心充滿了興奮和期待,也有些許的驚喜與激動。

此後經年,青島市靈山灣片區開發與影視産業崛起,董家口港區啟用與泊裡新城建設,古鎮口大學城建成與融合發展,青連鐵路開通與西客站周邊區域開發,使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了新姿。簽約,簽約,簽約,新消息總是不斷地傳出;項目,項目,項目,一個個在不斷地落地。那陣勢就好比産房裡每天都抱出個金娃娃。

日新月異是我這十年來的第一個感受。

處處湧動着改革開放的潮流是我的第二個感受。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獲批,敞開了青島與世界交往的大門。不到三年,這裡就擁有了最便捷的營商環境、最高的對外開放度和最活躍的外向型經濟。保稅區、中德生态園、橋頭堡商務區、新舊動能轉換區,開放輻射的區域越來越大;半導體封測、芯屏産業、海洋基因庫、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新産業新業态在不斷出現;不變的永遠是變化,國際規則的對接,現代制度的建立與完善,變化時時都在發生。

前段時間,應年輕人邀約,參觀了在自貿區舉行的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博覽會。那天,衆多國際化電商平台盛裝亮相,熟悉的不熟悉的進口品牌企業都帶來了最新的産品,1.2萬種來自全球的産品同時展出。來洽談和購物的,既有國内外的青年才俊,也有從當地社區趕來的黃發老者與垂髫兒童。百姓,才是改革開放紅利的受益者;工作、生活、休閑、購物,改革開放無處不在地深深影響和改變着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态。

這裡也從不缺少時尚和激情。作為世界四大啤酒節之一的青島國際啤酒節,總會每年一度上演它的浪漫與狂歡。東方影都每年有上百部影視劇在拍攝和制作,數不清的精彩故事和激情人生在這裡演繹。金沙灘畔,鳳凰之聲大劇院總是驕傲地展示着她的雙翼,島城百姓去看一場歌劇、舞劇,聽一場交響樂、民族樂,或者歐盟音樂節,就像周末聚餐一樣平淡。靈山灣裡的星光島大劇院,中國電影表演藝術獎每年一度在這裡頒布,随着明星們魚貫而出,掌聲和歡呼聲總是此起彼伏。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曾經是青島的寫照,山海相映也曾是驕傲。如今,開放是它的基因,活力是它的底色,時尚是它的妝容。

十年,改變了一座城市的氣質。

(作者系青島西海岸新區作協主席)

總策劃:張軍 于鋒

總監制:伍剛 夏淩雲

統籌:陶玉德

記者:程立龍 賈曉琳

編審:韓曉餘 孔明

來源: 央廣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