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你最美遇見#
楓泾古鎮曆史悠久。楓泾成市于宋,建鎮于元,是一個已有1500多年曆史的文明古鎮,鎮内的界河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的分界之河,由于地跨吳越兩界,素有吳越古鎮的美名。
天灰蒙蒙的,好在沒有下雨。自北大街進入古鎮,一路閑逛。北大街人不多,沒有預料中的人流如織。
到清風橋,人一下子多了起來
楓泾鎮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周圍水網遍布,區内河道縱橫,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巷”之稱。沿河古街綠樹成蔭,古鎮水巷幽靜;39座古石橋橫跨河上,其中元代建1座,明代建11座,清代建21座。現存最古的為元代緻和橋,據今有近700年曆史。鎮區規模宏大,全鎮有29處街、坊,84條巷、弄。至今仍完好保存的有和平街、生産街、北大街、友好街四處古建築物。是上海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水鄉古鎮。
清風橋兩岸風景。
正是中餐時間,臨河的飯店酒館坐滿了用餐的遊客。站在清風橋上放眼望去,人潮熙攘,熱鬧非凡。
古鎮上的星巴克
楓泾三橋是楓泾南北、東西市河交叉口的一組景觀,它由北豐橋、竹行橋、清風橋組成。這三橋的橋名是由著名國畫大師程十發和著名書法家黃苗子題寫。三橋的旁邊還有一座清風閣茶樓,傳說宋代時有一位屯田員外郎叫陳舜俞,他為人清廉,棄官隐居來到楓泾後,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好事,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仰其清風亮節,人們把當時的鎮名改為了清楓泾。清風橋、清風閣名稱由此而來。
楓泾三橋之竹行橋
竹行橋上看清風橋和北豐橋
清風橋和北豐橋
元代緻和橋,距今已有近700年曆史。石橋斑駁滄桑,橋身上長滿了荒草和小樹。
南大街――與熱鬧的中大街比較,南大街顯出難得的清靜。
友好街
楓泾在元代已是商業重鎮,往來商賈雲集市河兩岸。臨河而建的楓溪長廊貫通古鎮主要商業街。長廊原長1000多米,現已恢複268米。長廊素有“下雨不濕鞋,盛夏不撐傘”之說。
楓橋長廊
搖橹船在長長的河道裡穿梭往來。
長廊臨河的一側,放滿了木頭的、藤制的桌椅,點一壺茶,來幾碟點心瓜子,幾個朋友圍桌而坐,聊天,賞景,品茗,涼風習習,怡然自得。
楓泾自立市以來就南北分治,分别屬于兩個不同的疆域。南鎮屬浙江嘉善府,北鎮屬江蘇松江府。一鎮南北分治,這種奇特現象曆經了唐、宋、元、明、清5個朝代,一直到1951年才合為一鎮,并劃入上海市。由于浙江曆來為越國故地,江蘇為吳國故地,故界河又被稱為吳界河。站在界河橋上,一步跨吳越,别有一番滋味。
吳越界河
走過一條又一條青磚石闆的老街,跨過一座又一座石橋,一片又一片的古建築順長達五裡的河街鋪展開來。
過石牌樓進入生産街,沿河一長排逶迤綿延的黑色廊棚,黑色小瓦蓋頂,黑色小磚鋪地,一盞盞大紅燈籠在廊檐下高高懸挂着。廊下擺滿了桌椅闆凳,午餐時間已過,人們酒足飯飽後離去,喧鬧過後的安靜尤其難得。
生産街
楓泾的河街都是一邊人家枕河,一邊人家面河。河對面是和平街枕河老屋,東頭一座飛梁畫棟、石基翹角的古戲台。
楓泾古戲台建在城隍廟廣場上,一面臨街,一面臨河,每逢演戲,從水路乘船而來的人坐在船上就可看戲。
走近古戲台時,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很多遊客坐在城隍廟廣場前避雨。
泰平橋是楓泾古鎮中最高最寬的單孔拱橋,最早建于明代後期。
踏過生肖石,在長廊東首城隍廟橋堍,有一道顯眼的西洋式紅色門面,這是東區火政會舊址,上海地區僅存的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
東區火政會舊址
大雨中的和平街
網上預訂的馨盞民宿
楓泾馨盞民宿坐落在楓泾古鎮南大街163号,古鎮中心地段,南為古鎮旅遊主入口,旁倚古老的緻和橋、丁蹄作坊等景點,北為三橋廣場、程十發故居和丁聰漫畫館。民宿鬧中取靜,典型的江南民居,自窗前放眼望去,楓溪長廊蜿蜒曲折,小橋流水人家盡收眼底。
楓泾是蜚聲中外的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楓泾人民熱愛生活,藍印花布、家具雕刻、竈壁畫、花燈、剪紙、繡花、竹編等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楓泾的美食更是花樣繁多。
20世紀30年代起,楓泾又成為中國黃酒業的重要産地。黃酒和一百多年來盛銷不衰的楓泾丁蹄、桂花狀元糕、天香豆腐幹三大土特産被今人稱作“楓泾四寶”。
網友推薦熏拉絲味道很贊,尤其是椒鹽的。雖然看上去誘人,我還是沒有勇氣嘗試。
楓泾糖畫
桂花狀元糕
鮮肉的湯團味道好極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