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不掩瑜,《那座城這家人》将一座城的發展、一家人的成長故事注入時代發展的主題,對國家、時代與個人進行了真誠的思考,對現實觀照、創新叙述、流行表達,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中國電視劇提供了鮮活生動的故事素材、人物形象;中國電視劇為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提供了更有細節、更有溫度的時代記憶。今年十幾部反映改革開放的優秀國産劇帶領觀衆重回流光歲月,感受40載輝煌成就,為這個時代構築起精神的高地。近日,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熱播的改革開放獻禮劇《那座城這家人》以經曆大地震重創的城市唐山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家庭、三代人的悲歡離合,通過一個由7個姓氏組成的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現了一群人的40年,一座城的40年,見證了一個國家的40年巨大變遷,該劇用“小人物,大時代”的叙事方式,以個人命運見證時代發展,實現了電視劇作品的精神指向和對當下的現實觀照。
劇集開篇以細膩、樸實的藝術表現方式,再現了王家一家人及其親朋好友的生活日常,一切都如此美好而祥和。這一平凡而幸福的鋪墊,與突如其來的唐城大地震形成強烈對比和反差,一夜之間,一座城市淪為廢墟,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劫後餘生的唐城人民内心受到重創。
當幸存者面對震後慘烈場面悲傷難以自抑時,在唐城生活了大半輩子的王家母親馮蘭芝除了悲痛,更是表現出了對命運不公的憤怒,她的一聲呐喊“我要活出個樣來”,是唐城人民内心聲嘶力竭的呼喚,是唐城人民抱團取暖重建家園的決心,也是這部劇的精神靈魂所在。“那座城”如何震後重建、重塑精神?“這家人”如何治愈傷痛、重拾希望?他們如何“活出個樣”,是該劇接下來要向觀衆交代的答案。
該劇男主人公王家兒子王大鳴在地震中失去了正懷着孕的妻子,内心痛苦萬分,王家與親家(林家)重新組建了新的家庭,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女主人公楊艾也在地震中失去了摯愛的親人,隻剩殘疾的侄子,慘痛的變故卻燃起了她想要活下去的決心,她主動找到王大鳴,希望能夠組成“半路夫妻”,給自己的生活找到一個支點。楊艾的訴求和願望源自比愛情更為深刻的情感——生存本能。似乎隻有把自己的生活重心拉回到日常瑣碎,唐城的人們才能重啟劫後的人生。
《那座城這家人》時間跨度40年,7個姓氏的9口之家在重組家庭、重建家園過程中發生了太多關乎感動和堅持的故事。随着後續劇情推進,該劇的場景、服化道等,将會随着劇中時間推移、時代變遷而不斷變化,還原改革開放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通過這部劇,我們可以看到一家人的喜怒哀樂和一座城的重新崛起。“一家人”超越血緣的情感,傳達出積極向上和充滿希望的正能量;“一座城”的災後重建,展現了改革開放帶給整個社會的飛躍與巨變。
該劇真實再現了唐山大地震發生時的地動山搖、震後的一片狼藉,帶領觀衆走進那段曆史。但在表現地震救援解放軍緊急集結場景時,劇情内容和資料片内容的銜接處理稍顯生硬,容易讓觀衆跳戲。此外,實拍救援指揮段落還出現了演員台詞與口型對不上等細節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