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前面我的文章介紹了“但使龍城飛将在”這一句。本文主要講解“不教胡馬度陰山”。
那麼什麼是胡馬呢?很簡單,胡人的戰馬,或者用胡馬來指北方胡人的軍隊。
那什麼是胡人呢?很多解釋就是古時中原農耕人民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統稱。
可是,如果您翻閱一下古代的文獻,你會發現先秦的文獻中很少出現胡人這一稱謂。
您可能會問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不是胡人嗎?是啊,但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出現在《戰國策》中,《戰國策》是西漢時寫的吧,《史記》也是西漢時寫的吧。胡人是漢、魏、晉、南北朝人對北方及西域遊牧民族的稱呼。唐以後很多文學作品也延續了這一稱呼。那問題來了,在西漢以前北方遊牧民族都叫啥?
我們查到的最早的文獻是《山海經》,《山海經》海内西經中有“東胡在大澤東,夷人在東胡東”。《山海經》海内東經中有“西胡白玉山在打下東,昆侖山在西胡西”。
蠻、夷、戎、狄之稱,其初都是依據方位命名,蠻在南方、夷在東方、戎在西方、狄在北方,其後則不能盡然。
戎族分支頗多,有大戎、小戎、陸渾之戎、九州之戎、犬戎、揚拒、姜戎等名稱。在西周和東周的曆史中經常會看到很多戎人的身影。比如:穆天子征犬戎,犬戎入侵使周東遷。再比如,陸渾戎曾經跟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過招,洛陽的陸渾山、陸渾關、陸渾水庫,以及湖北的安陸,都是他們留下的印記。大大有名的晉文公就有戎人的血統。
商周時西北方的部落被稱為鬼方,古公亶父最初就是受到鬼方的襲擾,才逐漸帶領族人遷到周原的。春秋時,稱這部分人作赤狄。狄作部族來稱呼在曆史文獻中可見,《春秋》所記始于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山西 河北非華夏部落的稱呼。《春秋》在莊公三十二年記載:“冬,狄伐邢。”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現狄的記載。這時晉獻公在位,與狄人的關系錯綜複雜,但戎與狄常常混稱。
林胡和樓煩是也我國中部最古老的原始部族,先秦時,這兩族與鬼方同時出現于商周以北。武靈王“北破林胡、樓煩”,把兩國上千裡的土地并入自己版圖,設置雲中、雁門,代三郡治之。
在戰國後期,也就是趙武靈王北破林、樓之後,匈奴逐漸強大,并最終統治了整個北方。趙國,秦國都有與匈奴大戰的曆史記錄。到了漢代基本上就是漢族和匈奴的戰鬥史。一直到東晉五胡亂華之後,匈奴才退出曆史舞台。
在漢代的文獻中,經常把匈奴和胡人混稱。因為在漢代胡人就是匈奴人,可是漢代寫曆史的人,用當時的視角來統稱先秦的北方部落,而且不去區分誅胡和匈奴。
嶽飛的《滿江紅》裡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就是很好的印證。
如果整理一下整個北方民族的發展,就會發現整個北方民族發展就是不同民族不斷發展,一個民族從默默無聞到強盛,再到被其他民族取代這樣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了清朝。
究其因由,就是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差别。農耕文明比較固定,文化發展比較早,有傳承。而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旦發生天災,農耕民族有一定積蓄,再加上比較固定,最多産生一些流民。而遊牧民族最願意做的就是侵擾、劫掠農耕民族。
所以整個中國的曆史,無論哪個時期都要處理和北方民族的戰争與融合。邊塞上的戰争也沒有平息過,這就是邊塞詩在唐非常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了。
中國北方的重要邊塞主要是長城。而在山西、河北,也就是古時的燕趙大地上,主要的北部邊塞就是陰山。所以這裡不教胡馬度陰山,也就是是不讓匈奴突破北方邊塞之意。
(圖片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