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對人類後代的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
育齡女性卵巢的功能有:
(1)每個月排出一個有受精能力的卵細胞。
(2)分泌性激素及多種肽類物質,促使第二性征及生殖道的發育,為受精及孕卵着床做準備,支持早期胚胎的發育。
從青春期開始到絕經前,卵巢在形态和功能上發生着周期性變化,稱為卵巢周期。
卵巢内有多種結構相互作用,維持着女性的生殖周期,所以卵巢還具有“盆腔鐘”之稱。從青春期開始,卵泡周而複始的不斷發育、成熟直至絕經前。根據卵巢功能的變化,将卵巢周期分為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三個時期。
在卵泡期,依賴于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卵泡繼續發育,經過募集、選擇,最終有一個卵泡優先發育成為優勢卵泡,其餘的卵泡逐漸退化閉鎖。在月經周期的第11-13日,優勢卵泡增大至18mm左右。也正是卵泡的募集和選擇機制,精确的控制了人類卵巢自然周期排出卵子的數目。
在排卵期,血LH/FSH峰是卵巢排卵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在LH/FSH峰的刺激下,在預定的時間内卵巢以特定的順序相繼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最終的結果是釋放一個有受精能力的卵子。
在黃體期,排卵後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内壓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許多皺襞,卵泡壁的卵泡顆粒細胞和卵泡内膜細胞向内侵入,周圍由結締組織的卵泡外膜包圍,共同形成黃體(corpus luteum)。正常黃體功能的建立需要理想的排卵前卵泡發育,特别是FSH的刺激,以及一定水平的持續性LH維持。
黃體的功能主要是在LH(黃體生成素)的作用下,利用來自血運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生成與分泌P(孕激素)及E2(雌二醇)等,使子宮内膜轉變為分泌期,為接納孕卵着床及維持早期胚胎發育做準備。
排卵後5-9天黃體功能最旺盛,正是胚胎着床的窗口期。LH的刺激對黃體功能的維持至關重要。
如果卵子已受精,則黃體在胚胎滋養細胞分泌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用下增大,轉變為妊娠黃體,直至妊娠3個月末,黃體才退化。
如果卵子未受精,黃體在排卵後9~10日開始退化,黃體的壽命為(14±2)天。黃體退化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與E2或PGF2α的溶黃體作用、細胞凋亡等有關。退化後的黃體在至少5個周期後,逐漸轉變為纖維組織,即白體。(黃體退化時黃體細胞逐漸萎縮變小,周圍的結締組織及成纖維細胞侵入黃體,逐漸由結締組織所代替,組織纖維化,外觀色白,稱白體。)
黃體衰退後月經來潮卵巢中又有新的卵泡發育,又開始新一輪的周期。
參考資料:
中華婦産科學第三版
科普健康知識,傳遞健康理念。一鍵關注【辛舒醫生】,帶給您最新、最靠譜的女性健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