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95後本科畢業生在知乎上引起了大家熱議。起因源于一篇文章《超燃!這位95後本科畢業生發表14篇SCI論文,還創業科技企業!》
本科生就發表了14篇SCI論文,成為10餘本SCI雜志的外審專家,還是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生物樣本庫的研究成員,同時也是無錫恒衍生物科技公司執行董事。來自通大杏林學院的王子恒在本科5年的科研生涯中取得的成就,讓很多人都發出了質疑
。
圖片來源:南通日報
根據文章介紹,王子恒來自南通大學杏林學院腫瘤154班。今年剛剛畢業的他已經順利考取南通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的研究生,作為一名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未來,他打算繼續讀博,在醫學研究這條路上堅持走下去。
據悉,2019年1月15日,他的第一篇以共同第一作者署名的SCI論文在 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醫學》)雜志上發表,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外審“直接通過”的四個字給了王子恒很大的鼓勵。這是一項關于腎透明細胞癌的研究,王子恒和他的同學們組成的團隊半年内共完成了6篇論文,其中4篇順利發表。
圖片來源:南通日報
學術的大門開始向這個新手敞開,從此便一發不可收。從大四開始,王子恒陸續在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國際免疫藥理學》)、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細胞生物化學》)等雜志發表共14篇SCI論文,其中包括9篇為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3篇為通訊作者,論文“高産”也使他逐漸受到了學術圈的關注。
大五時,王子恒第一次收到了SCI期刊的審稿邀請。“收到這個邀請郵件的時候,我還是很驚喜的。外審專家還是以教授為主,很少有本科生參與的。”從成為外審專家至今,王子恒審稿約50篇。在他看來,受邀成為外審專家是對自己科研成果的極大肯定,花5到6個小時閱讀需要審核的論文,用一周左右的時間提出意見,高質量的審核意見也使得很多雜志成為了王子恒的“回頭客。”
無錫恒衍生物科技公司是王子恒和團隊的小夥伴一起開展的“副業”,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28日,主要以生物信息的技術開發、咨詢和培訓為主要業務,公司利潤逐年上升,正在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
“經曆和經驗比效益更重要!” 在校期間,王子恒多次參加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中心的培訓,并投身各項比賽和科研項目,先後榮獲江蘇省“創青春”省賽銅獎、江蘇省“互聯網 ”大賽二等獎、江蘇省“挑戰杯”二等獎,獲院一等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等表彰,主持并完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兩項,獲軟件著作權五項。學有所用,不僅僅帶給了王子恒豐富的社會經驗,更是通過實踐助益了現有的學術研究。
引起争議:
本科生就發這麼多SCI,有灌水嫌疑?
此篇文章一經發出,也迅速的引起大家的熱議。
有人表示:
也有人直截了當表達自己意見,認為有“灌水”的嫌疑
其實,大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争議,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從時間的跨度上來說,相當于在18個月完成了13篇文章。而且大多為第一作者。
而我們普通學生發SCI的正常周期,是要遠遠長過這個時間的。曾有人形象的将發SCI和生孩子做比喻。
因為一篇SCI的誕生,通常是“懷胎”四年,終于把它生出來了…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在曆經各種實驗數據的折磨後,好不容易挑選出能用的數據,撰寫潤色後投出,伴随着拒稿、改稿、和with editor...。
等真正被接收,最快也要小半年的時間了。
因此,王同學相當于一個多月就發表一篇文章的速度,可以說确實很神速了。再加上前段時間發生的南郵老師在三年半内發表了300多篇IEEE論文,且很多論文中的實驗都不公布代碼,無法讓同行去驗證、複現,因而産生的論文灌水的争議事件。
大家對短時間内發表多篇論文的人就更加的敏感。
小編也查了下王同學發表的論文,其中:
6篇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IF=3.943,Q2/Q12篇 Molecular Genetics & Genomic Medicine,IF=1.995,Q31篇 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IF=4.658,Q21篇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IF=4.237,Q21篇 Oncoimmunology,IF=5.869,Q11篇 Oncotargets And Therapy,IF=3.337,Q21篇 Pat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IF=2.050,Q31篇 Peerj,IF=2.379,Q2
部分論文截圖
我們可以看到,發表的論文大多屬于腫瘤免疫相關方向,并且,發表的期刊大多IF值不是很高,也有業内人士稱,這些期刊都比較水。
而且,我們也能看到,王同學的文章全部都是共同一作,并且大多自己排序并不靠前,也就是說,很多文章中,他的貢獻并不是最大的那一個。
有人反對說他灌水
看問題要辯證看待
雖然發表的文章被大家認為含金量不高,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文章也确實是實打實的文章,作為一個本科生,能夠用心在科研上,既沒有作假,也沒有學術不端,回歸學術來看的話,王同學算是個優秀的本科生。
并且,因為專業不同,有的專業找到竅門了,确實是很好出文章的。也有相關專業的業内人士對小募表示:在我們專業裡,隻要找到了好的實驗室和肯幫你的老闆,短時間内發表SCI不是一件難事,發的期刊也不會是大牌期刊,在一些影響因子5分以下的期刊投稿,被接受率很高,但前提是,你得願意自己做,并且願意費勁把論文寫下來。
所以,肯認真跟着實驗室做并發文章,這個心态我們肯定是要鼓勵的,如果非要吐槽的話。那槽點大概在,這些論文含金量不是很高,并且在大肆的媒體通稿下,讓我們這些一年憋出個一兩篇SCI的碩博生們情何以堪呐
其實,人們之所以會對這個話題比較敏感,本質上也是對于學術注水問題的警惕。
畢竟在現實情況中,盲目追求論文數量的情況并不少見。歸根結底來說,還是在當下的學術評價标準中有利可圖。
高校的人才評定标準過于倚重論文數量,就難免讓一些學者大量制造“垃圾水論文”來滿足要求,但這,對那些真正潛心學術、甘坐冷闆凳的學者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也正是基于此,近年來國家也推動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破除單一的人才評價标準,推動同行評價和代表作制度,加強對論文質量的關注。
但是,改革也需要一個時間,我們隻能期待随着時間的流逝,學術評價體系會更加健全,被質疑是否“灌水”的事件也越來越少。
來源:南通日報、中國青年報、知乎、募格學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