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4:43:27

《烏衣巷》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白居易曾"掉頭苦吟,歎賞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與其用筆之妙分不開。全詩如下: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1

從詩的整體來看,四句皆是景物描寫,且自然景物與人文景物融為一體,使得"野草花"、"夕陽"、"燕"等自然景觀與"朱雀橋"、"烏衣巷"、"王謝堂前"、"百姓家"等人文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幅色彩豐富的春景圖。詩的前兩句是更純粹的景物描寫,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長滿野草野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挂;後兩句則是在景物描寫中暗含着情感的抒發,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2

但以上隻是詩意的表層。往深處挖掘,此詩的用詞處處飽含曆史的厚重與滄桑。朱雀橋,曆史上又稱大航、大桁、朱雀航,為東晉時建在内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是六朝時期分布在石頭城至清溪之間秦淮河上二十四座浮航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浮橋。曾經氣勢恢宏的朱雀橋,如今卻隻剩得一些野草和野花,又怎能不為之動容甚至潸然淚下?"野花"二字用得極為巧妙,将盛極一時的"朱雀橋"與"野草花"同框,便是将曆史的痕迹與今日的衰敗形成鮮明對比,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且首句言此,為整首詩奠定了蒼涼悲慨的基調。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3

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因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而得名。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雲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等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曆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曆史緊密相連。曾經如此繁盛的烏衣巷與象征衰頹的"夕陽置于一句,同樣是在鮮明的對比中凸顯昔盛今衰的無限傷感與蒼涼。詩人立于烏鵲橋南岸,望着今已荒涼的曆史舊迹,這裡曾經曆過的一切,仿佛時光倒流般萦繞在腦際,這是一種深沉的悲慨,是奈何不了而必然接受的真實。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4

在這朱鵲橋邊、烏衣巷口,還曾有王謝的舊宅,隻是滄海桑田,當年的王謝之家,已變為平民百姓,燕子不知今夕是何年,隻顧春來秋去,卻不知此處早已換了人家。施補華的《岘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詩人用"舊時"二字,言明此時的飛燕仍是昔日的燕子,賦予其曆史見證人的身份,這樣,"燕子"就具有了同"朱雀橋"、"烏衣巷"一樣的地位,更加深了曆史的滄桑感。

劉禹錫哪年寫烏衣巷(劉禹錫的烏衣巷何以成為千古名篇)5

此處的"飛燕",表面看是作者真實所見之燕,實則暗含着作者獨具匠心的文學藝術素養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複來者。其将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很明顯,燕子不可能有四百年的壽命,此處的燕子已成為一種文學形象,其壽命長短無關緊要,隻要在符合文學世界的整體氛圍便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栖息舊巢的特點,從而在曆史的滄桑感中加入了詩意化的成份,因而備顯哀恸蒼涼。

在藝術上,這首詩表面上描寫烏衣巷的現狀,實則将其昔日之貌用妙筆加暗示,詩人内心的感慨更是潛藏在字裡行間,于當前之景中寄寓着對曆史舊事舊迹的款款深情,訴說着對曆史滄桑巨變的悲慨之心。總之,全詩用筆巧妙,以淺語寫深情,于含蓄之美中餘韻無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