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筆下的《春望》中的詩句。特别是那句脍炙人口的“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更是家喻戶曉。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呢?
感于戰敗的時局(長安淪陷,國家破碎),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内心惆怅怨恨,聽到鳥鳴的聲音而心驚膽戰。
國家征戰不斷,親人離散,作者的心情十分悲苦惆怅,在這種背景下,寫下了如此詩句。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這句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呢?
很多資料顯示的答案是:拟人。
對此答案,筆者覺得不妥。
如果是拟人的話,那就是把“花”和“鳥”拟人化。按照這種理解的話,這句話的翻譯就變了樣:
花在感動的時候也會落淚,鳥在離别的時候也會驚心。
筆者竊以為這種翻譯失去了原詩詞的意境和意蘊。
我認為這兩句詩用的修辭手法是對偶。感時對恨别,花對鳥,濺淚對驚心。
這兩句詩應該寫成這樣:感時淚濺花,恨别心驚鳥。
後記
讀小學的兒子拿着一張試卷,指着這兩句詩問我,用的是何修辭手法?我告訴他是對偶,他說:錯了!老師講是拟人。
對此反複琢磨,感到老師給出的答案貌似有點問題。在網上一查,說是拟人的還真的是不少。
但是,筆者覺得還是對偶更為妥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