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還開着麼?作者:王鐘的據報道,3月12日,投資3.5億元的陝西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正式啟動拆除工作從開業時單日接待遊客量達到12萬人次,到後來的門前冷落車馬稀,再到停業整改半年後最終拆除,中間還不到4年時間,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還開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者:王鐘的
據報道,3月12日,投資3.5億元的陝西西安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正式啟動拆除工作。從開業時單日接待遊客量達到12萬人次,到後來的門前冷落車馬稀,再到停業整改半年後最終拆除,中間還不到4年時間。
互聯網上有不少文章總結“失敗的小鎮”。其中,海南中華民族文化村、四川成都龍潭水鄉等多個當地曾經寄予厚望的民俗文化村被屢次提及。如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為這份失敗者榜單增添了新的名字。從這個角度看,某些民俗文化村從剛開始的轟轟烈烈到後來急速衰敗并非偶然,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内在原因。
與雲南麗江大研古鎮、浙江嘉興烏鎮等國内常年熱門的古鎮不同,一些打着民俗文化村旗号運營的特色景區以新建為主,沒有具有年代感的建築,更缺乏曆史文化的積澱。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雖然建在白鹿原地區,但其主要建築均經過人工新建或改造。何況,陳忠實的《白鹿原》本來就是依托于白鹿原為背景的虛構小說,現實中并不存在一個“白鹿村”。先天不足,意味着新建的民俗文化村必須在後天項目開發上下功夫。
怎奈,除了新建一批仿古建築,民俗文化村的一大通病就是項目開發缺乏創新。許多民俗文化村吸引客流的辦法就是所謂傳統小吃,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也不例外,遊客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條仿古小吃街。但這樣的仿古小吃街,并非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僅有,且毫無新意。同時,随着市場的健全,這些小吃平時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吃到,而且消費者很容易找到價廉物美的小吃店,何必要專門跋涉到地理位置偏遠的民俗村品嘗呢?民俗文化村不是不可以發展小吃,但小吃隻能是服務遊客的配套設施,當不成主業。
客觀地說,當代遊客是存在了解民俗、感受傳統的需求的。特色小鎮的建設打造把傳統民俗與消費者的現代生活習慣對接起來,才是關鍵。面對一些在現實生活中流失的民俗文化,消費者抱有極大的熱情和參與度。發展體驗式的民俗文化項目,才能更大程度激發遊客的消費熱情。比如,與其讓遊客品嘗随處可見的小吃,不如開設工作坊項目,讓有興趣的遊客親手制作小吃。傳統生活方式在民俗文化村“複活”,使民俗文化旅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讓遊客“夢回”傳統和曆史。
國内外許多成熟的民俗小鎮,不僅注意保留傳統的生活之美,也注意現代創新。以堪稱國内小鎮運營範本的烏鎮而言,烏鎮戲劇節、互聯網大會已成為其擴大對外影響的兩大品牌項目;位于北方的山西平遙,也把國際攝影大展作為年度盛事。在千年古鎮的肌理中添加現代藝術元素,順應了文化傳播的宗旨,讓遊客感受到古鎮的張力。很多失敗的民俗村之所以難以吸引“回頭客”,就在于其運營項目的一成不變,缺乏具有時代氣息的新亮點。
随着各地民俗小鎮争相建設,同質化的問題日益突出。業内人士在分析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失敗原因時認為,周邊同質化、同類型的村子太多,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離主要客流來源地西安最遠。盡管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有着“白鹿原”這副好牌,但如果無法與同類項目作出區分,就無法實現其建設的初衷。
民俗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瑰麗的寶藏,傳承和保育民俗文化,對延續古典之美、豐富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意義。建設民俗文化村,以恢複文化實體的方式傳播民俗文化,本身有着積極的意義。不過,找到傳統民俗的精髓,讓遊客更加主動積極地接近民俗文化,不僅需要外在的物質建設,更需要内在的精神傳承和創意發掘。如此,民俗小鎮才能讓民俗精神深入人心,讓傳統民俗與現代思維相互交融、彼此促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