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楊富學君調查研究,浚縣大伾山題刻的“六字真言”,有漢文二處,梵文七處,多為元代所作。楊君指出:“這裡在蒙古——元代是中原地區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活動的一個中心”。(6)可惜,他未能列出證據以明之。 其實,證據之一就是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的張居寬題記。該題記位于大伾山太平興國寺朝陽洞北崖壁上,高60厘米,寬80厘米,行書,保存完好(見《附錄三》)。 該題記雲:“承務郎、大名路總管府推官張居寬,同宣政院差來官□使焦椿,因為追征大聖壽萬安寺常住子粒,到此參禮大彌勒聖像。” 元代設有“總制院”,至元廿五年(1288年)改為“宣政院”。《元史·百官志三》雲:“掌釋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隸治之”。即宣政院是主管全國佛教及西藏地方政教的機構,隸于帝師。第一輩帝師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八思巴 (1239—1280年)。宣政院下設總統(全稱是“諸路釋教都總統”,主管漢地佛教)、僧錄、正副都綱等僧官。本題記中的“宣政院差來官”焦椿,就是派到大名路執行公務的人,所以由大名路總管府推官張居寬陪同,到大伾山參禮大彌勒聖像。 他們的“公務”就是“追征大聖壽萬安寺常住子粒”。“大聖壽萬安寺”是元世祖忽必烈親自決定建立于元大都(今北京市)的皇家大寺。該寺始建于至元十四年至十六年間,完工于至元廿五年。此後仍續有修建,元成宗時,又置世祖、裕宗影堂于寺之後。該寺因有一座白色瓶式大塔(“釋迦舍利靈通之塔”),故俗稱“白塔寺”。大塔迄今仍屹立于北京阜成門内。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命“釋教都總統、開内三學都壇主、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大司徒、邠國公”知揀,為大聖壽萬安寺開山住持。(7)這位知揀的墓塔,發現于河南省沁陽市北郊18公裡的山王莊水浴寺中。這是一座石雕瓶式塔,由塔座、瓶式塔身、相輪(十三天)、傘蓋、寶珠構成,屬典型的藏傳佛教式靈塔。塔銘雲:“大元故金紫光祿大夫、大司徒、領釋教總統、都壇主、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邠國公之塔。”由門徒月堂建于泰定二年四月(1325年)(8) 依《順天府志》引《析津志》可知,一代高僧知揀是金末元初人,先是擔任金中都大寶集寺(今已不存,遺址應在北京廣安門東側)的住持;入元又作了白塔寺的開山祖師。知揀晚年,年事已高,回到嵩山養老。登封市會善寺有知揀的弟子、上座僧德嚴刻石“大都大聖壽萬安寺、諸路釋教都總統、三學壇主、佛覺普安慧湛宏教大宗師揀公茶榜”,由“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特賜圓通玄悟大禅師,雪菴頭陀溥光撰并書”,時間是至大二年正月十五日 (1309年)。 張居寬題記稱追征子粒作白塔寺的“常住”和尚,則子粒必是一位精通藏傳佛教的高僧,并且很可能是知揀的弟子。這次從大名路追征子粒入都,也許就是出于知揀的推薦。此事因知揀、子粒均不見于僧傳,故尚需加以研讨。 另外,在輝縣白鹿山的白茅寺,今稱白雲寺,也有元代石雕瓶式塔二座,其一銘曰:“敕賜佛光普照大禅師,壽至九十三,遷化靈塔”(1292年)。可知有元一代,漢地高僧亦往往兼涉藏密。故中原之高僧兼宏藏傳佛教,亦一時風尚,不足為怪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