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9 05:33:52

在後人眼中,趙孟頫是“風流儒雅,冠絕一時”的文化巨擘,是元代文化和藝術的典範人物。

機緣巧合,落魄王孫趙孟頫得到舉薦,進入大元皇帝忽必烈的視野,成為少數獲得出仕機會的江南文士之一。他的故事從這裡開始。經曆了元代前期的各種風雲變幻,他成了元代中期官位最高的文學侍從官僚之一,成為時人乃至後世眼中元代最著名的書法家、畫家、鑒賞家。

如此,他的成功猶如一幕激動人心的戲劇,他和才女管道昇的“完美婚姻”也餘韻悠長,令人遐想……

這就是劇情的全部嗎?

在元代,趙孟頫生在南方,恰好還是宋朝宗室趙氏後人,這是他的命運的基點。

他的一生涉及北士與南士、藝術與權謀、家族與皇朝、道德與律令、官場與文壇的重重沖突和考驗,他的生命體驗要比碑銘上記載的那個光輝形象更複雜。他的苦衷和快樂、屈辱與榮耀都藏在一幅幅書畫流動的線條裡,躲在書稿圖籍的字裡行間。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趙孟頫人生的多個側面)1

《不浪漫:趙孟頫傳》,周文翰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7月版。

趙孟頫經曆了元朝早期到中期的大部分事件

想貞元朝士無多,滿目江山,日月如梭。

上苑繁華,西湖富貴,總付高歌。

麒麟冢衣冠坎坷,鳳凰城人物蹉跎。

生待如何,死待如何。

紙上清名,萬古難磨。

這首散曲是元末文人周浩為題詠《錄鬼簿》而作,恰好可以借來形容趙孟頫經曆的人生變化。趙孟頫死後十年,喜歡文藝書畫的元文宗在至順三年(1332)追贈趙孟頫為榮祿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魏國公,谥文敏。至正五年(1345)元順宗特賜神道碑,敕翰林學士歐陽玄為文,集賢侍講學士蘇天爵書丹,翰林學士承旨張起岩篆額。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趙孟頫人生的多個側面)2

摹趙孟頫肖像,(清)汪恭(《不浪漫:趙孟頫傳》内頁插圖)

趙孟頫生前編定的詩文集一直沒有刻印,一直到他去世十七年之後,二兒子趙雍才在元順宗至元五年(1339)把文稿交給同鄉沈伯玉刊印《松雪齋文集》十二卷(含有趙孟頫行狀、谥文一卷及目錄一卷)。趙孟頫死後的元代政治猶如走馬燈一樣急劇旋轉變化,皇位頻繁更叠。短暫的四十六年後,蒙古黃金家族就逃離大都,朱元璋建立大明,統一了中國。忽必烈和他的後代統治了東亞内陸一百零八年,趙孟頫從至元十三年(1276)到至治二年(1322)在元朝治下生活了四十六年,經曆了元朝早期到中期的大部分事件。

對元代中後期的人來說,趙孟頫是著名的書法家、畫家,而非詩歌、辭章的第一流作者。趙孟頫故去不久,給他寫行狀的後輩文人楊載就稱:“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人皆以為知言雲。”這反倒說明當時文人士大夫看中他的書法、繪畫。也就是說,延祐年間他最終以書畫家的形象揚名全國。與書畫創作相關的,他也是當時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擅長鑒賞書畫、古器物著稱。在書法方面,趙孟頫在延祐年間就是時人眼中最重要的書法家。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趙孟頫人生的多個側面)3

人騎圖,(元)趙孟頫,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不浪漫:趙孟頫傳》内頁插圖)

與趙孟頫有交往的虞集這樣評價:“趙松雪書,筆既流利,學亦淵深,觀其書,得心應手,會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标,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書,飽《十七帖》而變其形。可謂兼有學力、天資,精奧神化而不可及矣。”元人盧熊說:“本朝趙魏公識趣高遠,跨越古人,根抵鐘王,而出入晉唐,不為近代習尚所窘束,海内書法,為之一變,後進鹹宗師之。”元人陸友仁在《研北雜志》胡汲仲說:“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裡,舉無此書。”遒媚秀絕的“趙體”雅正而有跌宕之勢,流美而又骨力勁健,對明清書壇影響廣泛,成了一種普及性的書體。

元代後期的文人心目中,高克恭和趙孟頫并稱畫壇翹楚

在繪畫方面,趙孟頫擅長繪畫的各個題材,楊載稱“他人畫山水、竹石、人馬、花鳥,優于此或劣于彼,公悉造其微,窮其天趣”。這是延祐年間趙孟頫成為高官、名人後得到的稱贊。在元代中後期,趙孟頫的畫名并沒有書名那樣得到超越同侪的評價。

大德、延祐年間和他并稱的畫家至少有高克恭、李衎、商琦等數人。尤其是高克恭很受推崇,虞集把高、趙并稱,并曾稱贊“國朝名筆誰第一,尚書醉後妙無敵”,在大德、至大年間,他的畫名要比趙孟頫還高出一籌。在元代後期的文人心目中,高克恭和趙孟頫并稱畫壇翹楚,如與兩人都有交往的張雨稱“近代丹青誰最豪,南有趙魏北有高”。柯九思在《顧善夫集十大家》中首先提及趙孟頫和高克恭兩人,元末的倪瓒也是并稱高、趙二人。元末至順元年(1330)進士林泉生仍然以“善畫尚書高彥敬,能書學士趙子昂”形容高克恭和趙孟頫,證明高克恭在元代後期的畫名仍十分突出。

可是比高克恭幸運的是,元代後期趙孟頫的畫風在家鄉太湖流域得到文人畫家的傳承發展,元末太湖流域的知名畫家多與趙孟頫有或多或少的關系:首先,趙孟頫的親友中就有多位文人以擅長繪畫知名。他的二兒子趙雍(1289—1369)以父蔭入仕,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他擅山水,尤精人物鞍馬,其兩子趙鳳、趙麟也善畫人馬、山水,深得家傳。趙孟頫的三兒子趙奕在湖州隐居不仕,亦以書、畫知名。其次,江南許多畫家受到他的影響,如黃公望四十八歲時在趙孟頫府遇見王冕,親眼看到趙孟頫為王冕繪制《幽禽竹石圖》。黃公望自稱“當年親見公揮灑,松雪齋中小學生”。趙孟頫的外孫王蒙(1308—1385)長期隐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區)黃鶴山,自号“黃鶴山樵”,是活躍在太湖地區的著名畫家。他們基本都延續着趙孟頫開創的“新江南山水畫風”繼續發展。

在元末明初,趙孟頫的書畫藝術通過子弟、師生傳授的方式在太湖流域開枝散葉,他的書風、畫風對沈周、文徵明等蘇州吳門畫家有重要影響。明代後期包括蘇州府、松江府在内的太湖流域地區經濟繁榮、科舉發達,文人畫家占據文壇、藝壇的有利位置。他們把同樣出自太湖流域的趙孟頫推舉到元代第一人的地位,同樣是文人畫家的高克恭等北方畫家則遭到忽視乃至貶低。如明代王世貞在《藝苑卮言·附錄》稱趙孟頫、吳鎮、黃公望、王蒙等四人為元代繪畫領域的“元大家”,屬于第一等級;高克恭、倪瓒、方從義(号方壺)為逸品,第二等級;盛懋、錢選是第三等級的畫家,但是又認為他不如唐代大師,“承旨可出宋人上,比之唐人尚隔一舍”。

其後的董其昌《容台别集·畫旨》稱“趙集賢畫為元人冠冕”,要比他推崇的“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瓒、吳鎮地位更高,認為趙孟頫的山水作品“有唐人之緻而去其纖,有北宋之雄而去其犷”,實際上已經指出趙孟頫對唐、宋山水畫都做了簡化和變體,形成了後世元明畫家追随的一種新風格。他對宗法郭熙的元代畫家看不順眼,認為“元時畫道最盛,惟董、巨獨行,此外皆宗郭熙,其有名者,曹雲西、唐子華、姚彥卿、朱澤民輩,出其十不能當黃、倪一。蓋風尚使然,亦由趙文敏提醒品格,眼目皆正耳”。但是可能因為趙孟頫出仕元朝這一政治因素,讓受到趙孟頫很大影響的董其昌在自己身處的文化環境下對趙孟頫的公開評價有些微妙。

不過董其昌的祖母是高克恭後裔,董其昌多次提及自己和高克恭的血緣關聯,因此一向苛刻的他對高克恭這位北方畫家也比較推重,說“高尚書之品,幾與吳興埒矣”,認為他也要比四大家出色。盡管如此,董其昌整體上重視、發揚的還是趙孟頫的畫風。在書法方面,董其昌也推崇趙氏,認為他得王羲之和李邕之精髓,為“書中龍象”。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趙孟頫人生的多個側面)4

雪岩和尚拄杖歌卷,(元)趙孟頫(《不浪漫:趙孟頫傳》内頁插圖)

王世貞、董其昌都是太湖流域的文人、書畫家,而他們推崇的趙孟頫和元四家也都是太湖流域的文人畫家,這可以說是明代江南地區士人掌握了文化話語權以後塑造的藝術史話語譜系。對他們來說,文人畫的鼻祖王維僅僅是個遙遠的影子。他們實際上強調的是宋代以來南派畫家的曆史地位,從而也順帶确認自己的文化史地位。

趙孟頫生前并沒有文集刻印流傳

在詩方面,熟悉趙孟頫的袁桷認為他“詩法高踵魏晉,為律詩則專守唐法”,晚輩文人評價他“為文清約典要,諸體詩造次天成,不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尺牍能以數語曲暢事情”,陶宗儀則把虞集、趙孟頫、楊載、範梈、揭傒斯并稱為元代中期主要的五位詩人。另外薩都剌(1272-1355)以流麗清婉見長,李孝光以渲染比喻著稱,楊維桢的“鐵崖體”則标新立異,“眩蕩一世之耳目”,影響廣泛。元末時趙孟頫的詩似乎并沒有上述諸人的影響力大。

就文章而言,元末人林弼說“趙文敏、虞文靖文翰,近代稱絕”,這僅僅是就名聲而言,實際上趙孟頫文章的社會影響似乎不大。首先,他生前并沒有文集刻印流傳,去世十七年後才在湖州有了刻本;其次,在元末明初衆多著名文人眼中,趙孟頫的文章似乎難以和虞集等人抗衡,如宋濂在《柳待制文集後記》中認為“天曆以來,海内之所宗者,唯雍虞公伯生(虞集)、豫章揭公曼碩(揭傒斯)、烏傷黃公晉卿(黃)及先生(柳貫)四人而已”。上述四人都是元代中期館閣文臣,因長于寫詩歌和朝廷典冊、碑版銘文而享有盛名。

在經學思想方面,趙孟頫寫的《書古今文集注》失傳了,或許這部書稿并沒有刻印。他也不以經史學問著稱,沒有培養出這方面的學生,沒有相關的學術傳承。元代道學家以元初的許衡、元代中期的吳澄最為著名。

許衡是元初北方經學大家,主要傳承程頤、朱熹的學問,長期擔任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培養出衆多弟子;到元代中後期吳澄是南方士人公認的天下儒士之冠,号稱“北有許衡,南有吳澄”。他學問精深,兼取朱熹、陸九淵之長,著有《詩纂言》《易纂言》《書纂言》《禮記纂言》《春秋纂言》及《易纂言外翼》《儀禮逸經傳》《孝經定本》《道德真經注》等多部書稿。他為人嚴正。至治三年(1323)元英宗曾經诏令時任授翰林學士、知制诰同修國史的吳澄撰寫《金書佛經序》以資皇室追薦冥福之用,吳澄對此頗有異議,拖延不肯書寫,後因英宗駕崩而止。

在政治方面,趙孟頫幾乎沒有發揮什麼作用,他在至元二十四年至至元二十七年初擔任了三年兵部郎中,至元二十九年至至元三十一年擔任了兩年多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這樣的中級官僚,主要負責上傳下達和瑣碎公文賬簿的處理。之後在杭州江浙行省儒學提舉,僅僅主管學校教育事宜,沒有什麼顯著政績,本身也和朝政大局無關。仁宗延祐年間他在集賢院、翰林國史院中擔任比較清閑的文化侍從官員,并沒有參與朝政大事的決策。他得以就任從一品的翰林學士承旨,也沒有在文化教育相關政務上有大的建樹,甚至未能在大部頭的史書《世祖實錄》《成宗實錄》《武宗實錄》等修撰中有突出的表現,完全是靠元仁宗對其書畫藝術、詩文的欣賞才被提拔到高位。

趙孟頫最後的一幅書(趙孟頫人生的多個側面)5

趙孟頫寫經換茶圖卷(局部),(明)仇英,克利夫蘭博物館藏(《不浪漫:趙孟頫傳》内頁插圖)

就藝術家的生涯而言,在杭州擔任儒學提舉的清閑職位以及閑居無事恰好讓趙孟頫得以有時間、精力增進自己的藝術技能,與杭州的文人雅士交流,從而發展自己在書畫創作、鑒藏方面的優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貌。而晚年在翰林院位居高位,則有利于他的藝術觀念、技法得到承認、重視,從而傳播開來。

盡管明代文人對趙孟頫出仕元朝有不少道德上的指責,頗諱言他對明代文人書畫藝術的巨大影響,但是許多明代書畫家的書畫風格以及藝術觀念表達都受到他的強烈影響,比如沈周、文徵明的親友都以“神仙中人”形容這兩位藝術家,這恰好是來自趙孟頫傳記的内容。如今,趙孟頫依舊是作為畫家、書法家、鑒賞家為人們所熟悉,他被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巨匠之一,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國内外機構收藏着許多他創作或者題跋的作品,時不時就有關于他的展覽、研讨會或者書籍出版,人們主要從藝術史和視覺藝術的角度了解他。對此,我想他并不會感到遺憾。

本文選自《不浪漫:趙孟頫傳》,小标題為編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圖均來自該書。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原文作者/周文翰

摘編/安也

編輯/商重明

校對/劉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