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形集對稱、和諧、均衡、完整于一身,它的形式美是任何圖形都無法完備的。圓的美,是舉世公認的。錢鐘書說"形之渾整完備者,無過于圓。"古希臘畢達哥拉斯也曾明确的指出,在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無論是團花,喜相逢還是圓壽紋,他們都被選擇以形式最美的圓形呈現。然而對于圓形剪紙造型的研究,不應局限在它的形式結構上,探究它的文化内涵也是必不可少的,隻有如此,才能挖掘它的深層價值,準确地融入現代社會生活。
"圓"在中國人看來,關聯着特定的文化觀念。圓形裝飾紋樣的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社會文化背景,它們是圓形紋樣存在的基礎,活動的舞台。中國人民對圓的選擇是有意識的追求,"中國人對圓形美的認識是由最初的簡單模仿,到後來有意的精緻設計,圓形在意識形态中逐漸發生變化,成為中華民族審美的象征。"圓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具有多重文化含義。
中國人的人生理想、人生哲學、追求的人生境界,都是一種圓。圓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精神原型,它與中國人的宇宙意識、生命情調等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也是我們揭示中國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視的因素。正是因為"圓"所具有的民族文化蘊含,才使圓形造型圖案在剪紙
藝術中廣泛流傳,一直沿用,并最終成為一個極其精神内涵的,具有民族意義的符号。圓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團圓之圓圓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着團圓。中華民族是一個尚圓的民族,這不僅能從衆多的民俗用語,如解釋謊言叫圓謊、圓場,處事周全叫圓融,逢年過節稱團圓,夫妻合葬叫圓墳,團圓節食圓子、湯圓,中秋節用圓形瓜果月餅祭圓圓的月亮,文學創作喜歡大團圓結局中體現出來,而且,最能反映民俗心理的民俗節日都是以團圓為主題的。我國許多傳統的民俗節日,都是為團圓而設計,以團圓為目的。除夕夜團圓飯,元宵節湯圓,中秋節團圓餅,都離不開一個圓字,都要求阖家歡聚一堂,共享天倫之樂,這種團圓意識依附于我們的思想感情,倫理道德,宗法關系,審美心态,習習相因,代代相傳,在我們民族文化的底蘊深處源遠流長。
中華民族如此崇尚團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關。中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是一個重血緣,親緣關系的以宗族為基本社會結構的國家。在這種結構形式的家庭中,有着很強的家族倫理觀念,人們重視親情,血緣聯系,尤其重視家庭團聚與家族的繁榮興旺,竭力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這種重聚合輕離散的觀念也是傳統節日民俗中團圓主題形成的重要原因。
團圓代表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團圓,渴望幸福美滿的人生,恰恰是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文化中極富民族特色和人性魅力的所在。團圓意識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标識。由傳統節日團圓主題所形成的"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獨特民族心态,"人間骨肉,同此團圓"的深切民族心理,至今還深深的影響每一個中華子孫,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進一步發揮作用提供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心理屏障。
如果說中國傳統文化對民間美術的影響是深層原因,那麼受傳統文化影響而形成的民俗活動,民俗心理則是民間美術造型發生的直接原因。因為,中國社會的階級劃分導緻兩種文化的存在,統一的國家制度又使兩種文化互相影響,民俗文化的形成受到主流傳統文化的影響更加明顯的表現團圓主題,是民俗心理選擇的結果,它必定表現在為民俗心理代言的民間美術創作中,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民間剪紙中的尚圓造型。
圓滿之圓圓還有圓滿之意,它代表了中國民衆心理的祈盼,一種吉祥、幸福人生理想的追求。中國民俗文化專家仲富蘭在《中國民俗文化學導論》中說:"中國民俗文化有一種理想主義的特征,即對和合圓滿的理念追求,中國民俗文化把"圓"作為一個重要的象征符号來對待。"可見,對圓滿人生的追求是中國民衆的普遍心理。這種"圓滿"觀的形成與在中國深入人心的佛教有很大的關系。佛教中的"圓融"觀念是中國佛學者把印度的圓觀念與中國傳統的圓觀念的文化内容相互融合而創造出來的,在佛教中,圓融就是大圓滿、非常圓滿,包括慈悲、智慧、三昧、吉祥、福德功德、歸依、贊歎等十種光明。如果把它引申展開,就是全部的佛法。
佛學在中國的普及對民衆圓滿人生觀的形成影響很大,因為佛教的教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幫助人生圓滿的智慧。佛學者曾解釋道:"佛教即是佛陀對于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即佛教是教會人們怎樣去追求一個完美的人生,怎樣使自己的人生達到大圓滿。在教育無法普及的古代,佛教的人生觀成為中國民衆的精神支持與向往,對"圓滿"的向往就像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影響着民間剪紙的創作和欣賞。
在一系列的歲時節令,婚喪壽誕的民俗活動中,民間剪紙藝術家創作出不同形式的圓形剪紙作品,寄托他們的對生命、繁衍、歡樂、圓滿、幸福的祝願,并積澱形成了一系列的吉祥紋樣,如團花、富貴不斷頭、五福捧壽、福祿壽喜等,在造型上體現繁榮與圓滿,在内容上追求吉祥如意,無不體現了中國人民堅定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
太極之圓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圓"還與"太極"有不解之緣。易學中,"太極"即是老子所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是天地宇宙世界萬物之本源。"道"與"圓"相關聯,"道"的重要規律是循環往複,遵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自然法則,與"圓"無窮無盡,無始無終,流轉變化,完美和諧的特點密切相關。《淮南子-精神訓》中有:"始終若環,莫得其倫,此精神之所以能等假于道也。" 在易學史上,很多人都嘗試用一種圖去表現它,明代時最終确立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圓形"太極圖"。太極圖為什麼以圓之體來呈現?王夫之《思問錄外篇》說:"太極,一渾天之全體。","繪太極圖,無已而繪一圓圈也,非有匡廓也……取其不滞而已。"也就是說,太極何渾全,不可分割,故以圓來描繪;太極乃體氣充凝,運轉不息,所以似圓。
以太極之圓為基本結構的圓形剪紙造型蘊含的文化含義有三:首先,它代表了具有生命力的圓形結構。太極圖的外圈是一個大圓,它昭示着具有生命力的圓形結構。太極思維認為,萬物起源于混沌的狀态,太極八卦還刻畫出了一個混沌→太極→兩儀→四象→八卦→64 卦的進程。
《老子》中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玄牝之門"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動物器官,老子把它比喻為能夠孕育萬物的"道",而"道"是存在卻無法看到的"大象無形",最後以"圓"來表示,可見太極之圓是無限生命力的象征。其次,它代表了對事物發展之循環規律的認識。《老子》曰:"萬物并作,吾以觀複","大曰逝,逝曰返。"把萬物的發展規律作為一個循環的過程,《周易》也說:"無往不複,天地際也",把大自然的運行看做一個循環系統。可見,太極思維認為宇宙萬物都遵循:發生→發展→消亡的圓形運動規律。最後,"S"陰陽相負形代表了中國的傳統陰陽協調觀念。
陰陽觀念是中國人的基本哲學觀念,古人認為一切現象都以正反兩個方面呈現,如日光的向背、氣候的寒暑,就用陰陽這一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相互消長的勢力。《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太極圖也表現為陰陽相守,肯定了陰陽之矛盾勢力是存在于一物中的兩個方面。太極圖及其代表的陰陽八卦觀念對我國的民間剪紙造型影響很大,其造型之圓在民間剪紙中被廣泛應用,其内涵也被繼承其中。
結語:
民間剪紙中的圓形造型主要可以分為圓形組合紋樣,圓形文字紋樣,圓形人物紋樣和其它紋樣類,他們主要具有造型的完美性,裝飾性,構圖的程式性,表達的寓意性,民俗的實用性的特征。它們還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表現為對圓滿之圓,團圓之圓,太極之圓的體現。民間剪紙是在民俗中生發和成長的藝術形式,其圓的造型形态也體現出了民俗實用性特征。圓形剪紙造型的"圓"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内涵,即對圓滿人生的向往,對團圓的熱衷,而且,還體現了中國民衆樸素的傳統哲學太極陰陽的認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