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有個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說法,指的是明太祖手下武功赫赫的二十四員将領:徐達、湯和、吳良、吳祯、花雲、陳德、顧時、費聚、耿再成、耿君用、唐勝宗、陸仲亨、華雲龍、鄭遇春、鄭遇霖、郭興、郭英、胡海、張龍、陳桓、謝成、李新材、張赫、周德興。
他們的籍貫都是淮西。
淮西即淮右,朱元璋稱帝後還時時自稱“予本淮右布衣”,在元末明初大緻包括今天的安徽省中部,湖北省大别山地區,河南省淮河以南地區。對朱元璋來說,這是個特指,主要指他出生地濠州(今安徽鳳陽)及周邊那一片地區,朱元璋和他的二十四将基本來自那裡,妥妥地老鄉關系。
許多人想不明白,鳳陽是個小地方,稱不上富庶,在之前也毫不起眼,出個開國皇帝已相當令人意外,為啥還會批量出産淮西二十四将這個級别的優秀人才,莫非此地當真是卧虎藏龍不成?
要明白這個問題,先要明白淮西二十四将是怎麼來到朱元璋麾下的。
朱元璋于至正十二年(1352年)投奔濠州,成為郭子興手下紅巾軍一員後,成長迅速,很快成為郭子興的乘龍快婿和義軍一個小頭目。
與此同時濠州也迎來了一次重大危機,大元丞相脫脫在徐州擊敗紅巾軍後,派出賈魯率兵追擊,圍困濠州。
賈魯是位擅長水利的官員,軍事不是強項,濠州城高濠深,元軍一時沒有好辦法攻城,隻得長期圍困,希望把城裡人耗死。
通常而言,這個辦法幾乎百試百靈,問題隻在于時間的長短。現實也确實如此,元軍一圍就是七個月,雖然城裡糧食儲備充足,但再這樣下去很快也會斷糧,到時濠州就不攻自破。
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正在城裡人緊張萬分的時候,城外傳來消息:賈魯病死了。
賈魯的死不算非正常死亡,他已五十七歲,在那時算是高齡。但賈魯一死,帶來的後果是元軍的一根弦也松了,軍無鬥志,再也無心戀戰,主動撤圍而去。
濠州算是暫時保住了,但形勢并沒什麼好轉。濠州城内五個元帥,加上新來的彭大和趙鈞用,分成兩派内鬥不止,朱元璋不想整天摻和在濠州玩泥巴,既然入了夥,那就是有死無生,濠州兵力、糧草都不多,元軍下一次再來,恐怕就沒那麼好運氣了。
要生存,必須向外發展,坐困濠州隻能等着被剿滅。
但是要發展,必須招募更多的兵力,朱元璋把目光投向自己家鄉鐘離(今安徽鳳陽鐘離太平鄉)。
他回到鐘離,豎起招兵大旗。以人數看,這次募兵行動算不上多成功,最後隻招募到七百多人,但它對朱元璋事業的影響無可估量。
其中,有十八人是在這次加入朱元璋麾下的,他們是:徐達、周德興、郭興、郭英、張龍、顧時、陳德、唐勝宗、吳良、吳祯、費聚、陸仲亨、鄭遇春、陳桓、謝成、李新、耿君用、耿再成。
除了這十八人,耿炳文、邵榮、孫興祖、丁德興等人也是大名鼎鼎的功勳戰将。除了一度與朱元璋平級,後叛亂被殺的邵榮外,其他人後來都位列公候之位。
這次規模不太大的招兵,讓朱元璋建立起了自己的軍事骨幹。
之前,朱元璋雖得郭子興信任,呆在濠州卻如同龍困淺池,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拳腳。為啥?就是手下缺人。
鐘離募兵,召來的都是子弟兵,許多是朱元璋的兒時夥伴和鄉間鄰居,彼此又有鄉裡和宗族紐帶,凝聚力是驚人的。
這樣的七百人,敢打七千人。
郭子興得報大喜,将朱元璋升為鎮撫,很快又升為總管。這樣,朱元璋就從郭子興的親兵隊長一躍而升為領兵官。
心心念念要帶兵,有了兵後,朱元璋應該能大展一番拳腳了。哪知,他随後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
這天,朱元璋找到郭子興,向他提出一個要求:辭職,離開濠州。
郭子興聽罷一驚,問道:我待你不薄,你何出此言呢?
朱元璋解釋:濠州彭、趙相争,局促又不能發展,早晚必遭禍事。不如讓我離開濠州開辟一方新天地,萬一哪天濠州待不下去了,也好有個容身之所,再圖大事。而且,我不用多帶人,這次召來的幾百人都留給元帥,我隻帶幾十個貼身伴當就可以了。
郭子興一聽有道理,這個女婿能替自己考慮又有大局觀,轉驚為喜,批準了朱元璋的要求。
這樣,朱元璋把新兵留在濠州,隻帶了二十四名百裡挑一的精銳離開濠州,往南邊的定遠方向而去。
這二十四人,也就是日後所稱的“淮西二十四将”。
常常有人想不通,朱元璋的出身地隻是個淮西的小地方,怎麼就出了那麼多猛人。這批人沒有系統學習過軍事知識,也沒有怎麼接受軍事訓練,行軍打仗卻勝率奇高,一路輔佐他登上帝位。
莫非朱元璋真是真龍天子,這批人是上天派給他的将星不成?
真龍天子是忽悠人的,這種事也不是發生在朱元璋一人身邊,每回改朝換代,幾乎都是名将爆棚的時候。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幾個,從朱元璋這次離開濠州,就能看到一些。
淮西二十四将猛不猛,那肯定是很猛,但你要說他們真是天生的将才,那肯定未必。
淮西這批人之所以成為名将,最關鍵的原因隻是跟對了人。
别扯什麼天資過人,就算真有天才,沒有平台給他,他就是個廢柴。
平台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窩在村裡種地感覺不到,出了社會才知道什麼是平台。
朱元璋給他們提供的平台,就是頂級的,這才是淮西幫能縱橫天下的真正原因。
這事其實一點也不奇怪,就說大清吧,将帥都來自八旗,你總不會問為什麼他們都是東北的吧?太平天國骨幹來自兩廣,道理也是一樣。
當然,除此以外也有一些其他原因。
朱元璋手下,這時已不下千人,也就是說,他帶出的這二十四人,是從千把人裡挑選出來的。
不說千裡挑一吧,至少也是半百号人裡挑出一個。十之一二就可稱精銳,五十人裡挑一個,那就是精銳中的精銳,
精銳中的精銳,跟普通士兵是不好比的,要差了兩三個級别,成材率本來就很高。别看出來還是大頭兵,部隊稍一擴充,立馬就成骨幹,整支軍隊就得靠他們撐起來,規模越大,他們的級别也就相應越高。
不用等到朱元璋稱帝,一年多以後(至正十五年)他做到左副元帥的時候,這批人就大多已是總兵、總管級别的高級軍官。
成為高級軍官意味着什麼?就是更不容易成為炮灰,就算吃了敗仗,也有人保護着先撤。除非是崩潰級别的大敗,否則他們是不會輕易挂掉的。
而這段時間裡,并沒有這樣的大敗,連真正的惡戰都并不多,基本上算是順風順水,這又給了他們學習和成長的時間。
在遊泳中學會遊泳,在戰争中學會戰争。實踐是最好的課堂,一批在實踐中畢業的精銳,已經擁有了成為合格将領的實力。
不過這些都是次要的,平台才是最重要的,99%的人都不能超越平台,用你你才可能成為人才,很多事情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專家的,多做,多想,多總結,多曆練才能真正成為專家。
社會其實不缺人才,大多數人的成就與所處的平台密切相關。在某個領域有天賦的人并不少,但99%是因為沒有合适的平台而荒廢掉了,這個道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重要的不是你行不行,重要的是你沒有機會,重要的是帶頭大哥行不行。
其他群雄手下并不是沒有将帥之才,超過淮西二十四将的也有一大堆,隻是他們的帶頭大哥不如朱元璋而已。
所以說,有時候跟對了人、幹對了事,真的很重要。
#明朝果然很有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