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呐,下面有一個大棺材!”
2011年的一天,江蘇省泰州市春蘭路的一處工地上傳來了一個奇怪的消息。
當地的建築施工隊在進行挖掘作業的時候居然無意之間挖出了一口巨大的“棺材”。
施工方接到工人通知,火速趕到現場,大家通過棺材表面的痕迹判斷,這口棺材已經有一些年份了。
深知此事非同小可的他們立馬向泰州市政府報告此事。
很快,泰州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也趕到了現場。
因為古墓現場已經遭到了破壞,所以考古人員便對其展開了搶救性發掘工作。
當棺材被緩緩打開的那一刻,所有人都驚呆了!
隻見棺材裡躺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屍,頭部處眉毛根根分明,清晰可見。
這不禁讓人産生疑惑,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屍體在長久歲月裡保持“不腐”?
而墓葬中除了這具女屍是否還有珍貴陪葬品,古屍的出現又會對我國的曆史研究帶來哪些全新收獲?
(古墓發掘現場)
這一切還要從墓葬的發掘工作開始講起……
一 施工中的“意外發現”2011年的春天,江蘇省泰州市春蘭路的一處建築工地上,當工人們在啟動挖掘機的時候居然意外地挖到了一口大棺材。
經過文物專家的鑒定,這裡是一處古代墓葬,而且它的建成時間應該在400年以前。
鑒定的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為了保險起見,相關部門立刻叫停了春蘭路上的施工項目。
現在古墓既然已經被人為地打開了,那麼就必須對它進行搶救性的發掘,否則一旦出現纰漏,将有可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後果。
(春蘭路工地)
處理完了外圍的事項之後,大家就要着手開始發掘墓葬了。
擺在大家面前的第一個難題便是“如何确定墓主人的真實身份”。
以往根據大家考古的經驗來看,古人的墓葬上多有墓志銘或者是墓碑之類的東西。
它們往往會對墓主人的身份和生平事迹進行介紹。
可是,當下人們發現的這處墓葬卻難以找到墓志銘和墓碑。考古人員們又應該從哪裡入手呢?
(“春蘭路”出土的幹屍)
這時候,一件文物的出土給大家提供了一套全新的觀察視角:根據現場考古人員的報告,人們從墓葬當中清理出了一根串有古代銅錢的布條。
大家趕忙聚集到了現場,想要看看這些錢币上的線索。
一般來說,墓葬當中的錢币是人們判斷墓主人身份和所處年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可是,這一回大家看見出土的錢币上工工整整地寫着四個大字:太平通寶。
(宋代太平通寶)
這可真是太奇怪了,太平通寶不是北宋年間流通的貨币嗎?
可是這處墓葬明明隻有四百多年的曆史啊……
看着斑駁的字迹,現場的考古人員們開始産生了疑問。
最終決定先把它們拿回實驗室。查閱一下資料,看看能不能找到線索。
翻閱地方志和相應的古籍的确有助于考古人員得出準确的結論和判斷。
但是,揚州自南北朝時期以來就逐漸成為了中國南方乃至是整個中國的經濟重鎮。
所以,這裡的地方志所記載的内容複雜繁多。
想要在浩如煙海的文字裡找到支持本次考古的證據也絕非易事。
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資料查閱行動”在江蘇省考古研究所裡徐徐展開了。
(考古隊員正在清理墓葬)
二 古書裡的“秘密”現在我們通常所認為的“太平通寶”泛指北宋太平興國(公元976年~984年)年間由北宋中央政府所鑄造的錢币。
但是,除了北宋以外之後的南宋、明、清甚至是遼國都有過鑄造太平通寶的記載。
比如,在明代的雲南地區曾經有過一種太平通寶。
這種通寶是在雲南當地土司的控制範圍之内流通的。
因此,在中原各地的地方志記載中很少能夠看到。
現在,市面上所出現的明代錢币中雲南土司鑄造的“太平通寶”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清朝建立之後,南明朝廷繼續依托雲南、貴州等地的反清勢力與滿清朝廷抗衡。
在這段時間裡,為了穩定地方經濟同時也為了增加稅收,南明朝廷幾乎默認了“太平通寶”作為南明統治地區流通貨币的現實。
可是反觀這次的考古發掘現場人們發現:泰州遠離雲貴之地。
南明建立之後泰州也迅速淪陷。無論怎麼算,明代的太平通寶也不會成為泰州的官方流通貨币。
也許這些錢根本不是用來流通的,就是徹徹底底的陰錢呢?
眼看着大家都探索分析陷入僵局,立馬有人站出來提陰錢這一設想。
大家頓時都感到豁然開朗,對于這個新思路更是連連稱贊。
(描繪宋代生活的繪畫)
所謂“陰錢”就是古人專門用來給死人陪葬的錢币。
這種錢币往往不具備流通的屬性,甚至有很多“陰錢”都是照着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古人往墳墓裡放陰錢有點類似于今天的人們燒“冥币”。是不是真錢無所謂,主要是得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意。
比如東漢末年的墓葬當中就經常會出土一些“五铢錢”。其中有不少都是按照漢武帝時期五铢錢的樣式仿制的。
所以,中國人在很早以前就有過給死者帶“陰錢”的傳統。
基于“太平通寶是陰錢”的這個判斷。大家對墓主人的身份也逐漸有了新的判斷:這處墓葬的主人很有可能是明朝中後期的一位泰州富商!
(泰州古建築)
因為即便是在四百多年以前的明朝中後期,能夠在死後用得起“陰錢”的人也是非富即貴。
而官宦人家下葬,多會有一些諸如印章、文書之類證明身份的随葬品。
因此,墓主人很有可能有錢但卻沒有身份。參照揚州和泰州的“經濟重鎮”地位來看。死者的身份極有可能就是泰州本地的一個富商。
另外,關于這些“陰錢”的來曆,專家們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些太平通寶極有可能是後人仿造的。因為,它們經過檢測之後的年份都不足一千年。
因此,它們不太可能是真正産于北宋時期的“太平通寶”。
既然墓主人的身份确定了,那麼接下來就要對整個墓葬進行發掘了。
為了确保發掘工作的順利進行,考古人員們分成三組對墓葬的周圍進行清理,最後再緩緩地打開棺椁。
(太平通寶)
可是,在死者棺椁被打開的那一瞬間,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讓人匪夷所思的一幕:隻見棺椁當中躺着一具女屍。
這具女屍絲毫沒有腐爛的迹象。她的五官清晰分明,整個人的輪廓也非常清楚,甚至就連她臉上的妝容和眉毛都還宛如生時。
這具女屍為什麼能夠曆經四百多年而“不腐”,這究竟是自然規律之下的一個奇迹還是我國古代的先人們對于喪葬處理有着什麼驚人的“技藝”呢?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立刻對這具女屍進行了妥善的保管。
等到屍體被運回實驗室以後,也許實驗結果能夠告訴我們真正的答案。
(躺在棺椁中的“明代女屍”)
三 古屍為何“百年不腐”在人類的曆史長河當中,各個民族對于如何保存屍體都有過許多的經驗和探索。
而古屍的“不腐”原因也主要可以被歸結為三類:
第一類是人們經過特殊的處理之後使得屍體達到“不腐”的效果。
比如古埃及的木乃伊就是通過将死者體内的器官摘除等方式使得死者的屍體成為幹屍,而後屍體就可以得到長時間的保存。
在那個沒有福爾馬林的年代,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昂貴”的。
第二類是人們對于存放屍體的環境進行一些處理,使得屍體達到長期不腐的效果。
比如在我國和東南亞等地的佛寺當中就經常會出土一些“高僧”的墓葬。
這些高僧的屍身也多為“不腐”的形态。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死後,屍體被人們放于缸中,再用木闆等物品吸幹人體内的水分達到不腐的效果。
第三類是在特定的墓葬環境中産生的一種“不腐古屍”。
比如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的馬王堆漢墓,就是因為墓葬内部的環境幹燥才造就了女屍“兩千多年不腐”的奇迹。
可以說,每一個看似奇怪的考古發掘背後都隐藏着許多的科學原理與人類早期的智慧。
那出土于泰州的這具女屍到底又是為什麼能夠完完整整地保存幾百年呢?
經過實驗室的檢測,人們在女屍的身上發現了一些類似于“石灰”的分子。
在現代化學中,石灰被非常頻繁地用于保存一些特定的物質。這個方法在《天工開物》等古代的書籍當中也是有記載的。
可是,這具女屍上并沒有發現任何被石灰包裹過的痕迹。
那麼,這些石灰分子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考古專家們決定再去探訪一遍考古發掘的第一現場。
在現場,有考古人員發現,墓室當中似乎有一些奇怪的“粉末”。
難道這些粉末就是石灰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這些位于古墓當中的石灰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天工開物》插圖)
四 奇特的“墓室”當大家把粉末拿回實驗室檢測之後,終于得到了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這些粉末就是石灰。那麼,這麼多的石灰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會不會是墓室上的那些石頭,也許它們就是石灰做成的呢?”
這時候有考古人員興奮地叫了起來,看來大家距離事情的真相又更近了一大步!
果然不出大家所料,這處明代墓葬的墓室基本上就是由石灰石建造而成的。
其實,在明代用石灰壘修墳墓已經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情了。
上到王公貴族,下到普通的地主豪紳無不是如此。
(考古現場的墓室)
根據《明會典》當中的記載:公、候、伯造墳用石灰七千五百斤,糯米一石五鬥,都督、都督同知、佥事造墳用石灰五千斤,糯米一石。
也就是說,明朝政府對于每個級别的貴族和官員的墓葬該用多少石灰和建築材料都是有着非常嚴苛的規定的。
因此,在明代用石灰石給自己建造墳茔,這不光是一種财富的象征,更是向後來之人展示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絕佳機會。
根據現場勘察的數據來看,這座墓葬絕對稱不上大。但是搭建墓室所用的石頭被澆灌石灰居然厚達10厘米。
這個厚度無論是在明代還是在各個朝代的墓葬當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明會典》書影)
可是就算墓室是由石灰構建而成的,那為什麼其他的明代墓葬裡的屍體大多腐爛不堪,隻有這處墓葬裡的女屍保存完好呢?
很顯然,光是一個“石灰建築”的說法不足以驗證這座明代古墓裡女屍不腐的原因。
為了找到更進一步的證據,大家不得不一邊翻閱古籍資料,一邊進行實地的勘探和檢測。
一時之間,考古隊伍裡的氣氛也變得微妙了起來。
事後,當參加這次考古行動的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回憶起這段時光時他們也不由地調侃道:當時我們都以為找到了屍體不腐的真相,誰知道老天爺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我們這才不得不從頭來過。
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裡,考古人員們幾經努力但是還是沒有找到最終的答案,就在所有人都感到灰心喪氣的時候。
有一位考古隊員在現場的一次“奇遇”打破了目前這個死氣沉沉的局面。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明代官員畫像)
五 神奇的“燈芯草”原來,有一位考古人員在現場勘查時由于太累了便選擇席地而坐。
他轉頭一看見到了棺椁當中生着的一種植物。這種植物名叫“燈芯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算得上是十分常見的了。
這位工作人員出于好奇的心态,便走過去将燈芯草拔了起來放在手中把玩。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燈芯草還有一種特性:它可以吸附人體當中多餘的油脂和水分使得人體始終保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态之下。
難道說這些燈芯草的出現僅僅隻是一種巧合,還是古代人們在修建墳茔時刻意為之呢?
(燈芯草)
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考古人員們又将目光移到了明代的各種風俗典籍上。
然而,大家找遍了所有明代的官方典籍也沒有找到關于“用燈芯草防腐”的記載。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此時有人想起了2001年出土于安徽省砀山縣的一處古墓。
因為根據當時考古人員們公布的公報來看,這處墓葬裡也曾經出土過燈芯草。
那麼,江蘇的考古人員能不能去找安徽的同行們取取經呢?
回到辦公地點以後,大家立刻聯系了安徽省的考古部門。
對方一聽說江蘇省考古人員的困難後,立刻派人送來了大量的資料以供參考。
這些資料當中既有砀山縣古墓的考古分析報告,也有安徽省境内一些關于“燈芯草”的民間記載。
(記載有燈芯草的《本草綱目》)
原來,燈芯草的杆子長長的,加上其上的果實看上去就像是一根等待燃燒的燈芯。
古人認為這種植物是上天所設,可以在黑夜之中照見光明。
同樣也可以在人去世之後當做黃泉路上的“冥燈”使用。
因此,位于泰州春蘭路上的這處明代墓葬中出土的燈芯草,應該也是古人故意放入棺椁當中的,為的就是讓死者能夠在死後根據“冥燈”的指引,到達陰曹地府。
最終實現所謂的“生死輪回”,可以說,往墓葬當中放置燈芯草也是中國古代喪葬文化的一種“特色”。
随着“女屍不腐之謎”的緩緩解開,大家對于這處明代古墓的讨論又一次變得熱鬧了起來。
除了為我國考古發掘事業提供了全新樣本的“不腐女屍”,這座墓葬還有着哪些令人驚歎的地方呢?對于它的發掘又有什麼更大的意義呢?
(燈芯草的枝幹)
六 曆史的“背影”根據江蘇省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們介紹,這次考古發掘工作的難度與複雜程度,都超出了以往發生在同一地區的科考活動。
由于許多年以來大家都将目光聚集在了“不腐女屍”的身上,這使得墓葬中出土的衣物、陶器等文物逐漸被人們給忽略掉了。
但是,根據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研究員郭正軍介紹:此次考古發掘的墓葬對于現代人研究我國古代的社會婚姻制度也有着極高的價值。
在發掘現場,考古人員們發現這處古墓是一處“合葬墓”,裡面一共有着三口棺椁。
先前引起考古人員注意的那具“女屍”應該是墓主人的妻妾。
(出土的棺椁)
而根據現代技術的檢測,墓中的死者應該為一名男性,兩名女性。
根據大家對于随葬物品的鄭立和預估結果來看,“不腐女屍”的身份應該比較低微。很有可能是墓主人的小妾。
根據明朝末年的風物志以及馮夢龍、湯顯祖等同時代作家在小說裡的描述來看明代江南的有錢人家特别熱衷于納妾。
甚至還有些文人根據當時的“變态審美”故意讓自己的小妾挨餓。等到她們瘦到了一定的程度後便在文章中稱之為“揚州瘦馬”。
這些看似風華絕代的文字與故事背後其實是無數普通人的血淚史。
其實,早在本次考古發掘以前,江蘇泰州地區就接二連三地出現過明代古墓。
比如1980年出土的明代工部侍郎徐藩夫妻合葬墓。再比如1979年五月,泰州的九龍橋一帶也出土過一座明代官員的墓葬。
(描繪明代江南地區的繪畫)
為什麼江蘇地區屢屢發現明代墓葬,而且這些墓葬的規模和形制看上去都頗為不凡呢?
其實,這與明清時期特殊的社會現象有關。
早在明朝初年,由于北方常年遭受戰火的蹂躏而南方相對安穩太平,南方的讀書人們相對的學識水平都較高,一下子便鬧出了著名的“南北榜案”。
後來,雖然朱元璋下令将南北方的士子們分開考核錄取,但是依舊改變不了南方人“中舉人數多”的事實。
到了明朝中後期,由于北方連年受到饑荒和兵禍的摧殘,南方的“文氣”又逐漸強盛了起來。這使得當時的朝中官員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是江南人士。
他們之間甚至還以家鄉為紐帶組成了政治團體。這也算是後來明朝“黨争”的來源之一了。
(明末市井生活圖)
後來,這些官員死後大多選擇歸葬于自己的故鄉。
因此,江南地區才會有許多明代官員的墓葬。加上江南錦繡的名聲一直在外傳播,有不少非江南人士的達官顯貴也希望死後能夠被葬在江南的土地上,所以才有了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巨大明代官員和商人墓葬群。
時光慢慢流逝,曆史的車輪也在不斷地滾滾向前。今天我們所能夠見到的文物與“真相”不過隻是真實曆史的冰山一角。
它們從幾百上千年前的時空中流傳至今,其實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幸運”。大浪淘沙之下,曆史也在不斷地被沖洗和重構。
我們每個人都是曆史的書寫者,我們也同樣是曆史的親曆者。也許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我們個人分情感與習慣全部都很渺小,但是,也許當我們的後人翻開史書看到某一頁裡斑駁不堪的文字也會像今天的我們一樣産生興奮、新奇乃至向往的神情。也許這才是曆史真正的“奧秘”……
參考文獻:《泰州出土的明代服飾為何這麼多》張虎林
《明代墓葬不腐屍的形成條件淺析——以江蘇泰州博物館考古發掘為例》徐偉
《中國古屍保護研究初窺》寇淑榆
《江蘇泰州明代墓葬清理簡報》泰州市博物館
《合葬墓大棺出土明代不腐女屍》張虎林
編輯:濁酒
責編:林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