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用“一考定終身”來形容高考的重要性,結果給學子們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覺得如果考砸了,這輩子就沒出路了。其實高考隻是人生中在那個階段,相對重要的一件事而已,活得久了自然會知道,之後的路上還有許許多多比高考更重要的考驗,而除了學業,性格和情商有的時候也更能決定你人生的走向。
今天我們要聊的王緻和,就是這麼一位雖然屢試不中,卻最終逆襲成功的經典案例。
話說在康熙八年的時候,朝廷開科取士,一名來自安徽甯國府的舉子王緻和也打點行囊,來到了京城。他一到北京,肯定先聞到的是撲面而來的臭氣,因為每年會試時,都是京城疏通河道、清理淤泥的時節,因此也留下了“臭溝開,舉子來”的老話。
雖然參與會試的舉人可以按照路途的遠近,向本省布政司領取少則一兩、多則二三十兩的路費。不過經過一番舟車勞頓,還可能有水土不服、備考不充分等原因,總之他名落孫山了。
有人可能要說了,沒考上那就明年再考呗。道理是沒錯,但也得先有盤纏回得去家才行,人家布政司給的全是單程路費,否則是不是有人會隔三年就報考一回,全當去北京旅遊了,也未可知。反正,王緻和是沒錢回家了。
不過好在他還有一門做豆腐的手藝,所以小夥伴們,技多不壓身呀,多學點本事沒壞處,你看成吉思汗當年屠城的時候,也是不殺能工巧匠的。書歸正題,于是王緻和便在所住的前門外安徽會館内,每天做出豆腐來,沿街售賣,同時準備下次再考。
可豆腐這東西太容易變質了,尤其是到了夏季,三十幾度的高溫,有沒有冰箱、冷櫃、保鮮措施,于是他就把沒買完的豆腐切成小塊,用鹽和花椒等作料腌制起來。
大約是光顧着讀聖賢書了,王緻和一直到秋天才想起來還有一小壇“腌豆腐”呢,結果打開一看,豆腐都變綠了,還臭氣撲鼻。可他不舍得扔啊,勉強夾起一塊嘗了嘗,嗯?味道還真不錯!于是分送給街坊鄰裡,廣受好評。就這樣,“王緻和臭豆腐”便陰差陽錯地誕生了。
到了康熙十七年,王緻和幹脆就不科考了,他在琉璃廠東的延壽寺街創立了一家“王緻和南醬園”,以經營臭豆腐為主,同時也售賣醬豆腐、豆腐幹和其他醬菜,漸漸地打開了自己的銷路和名氣。
再然後,我們京城美食必不可少的食客就又出場了:慈禧相當愛吃臭豆腐這一口兒,于是将其引入了宮廷的禦膳房,不過她覺得這個名字有些不上台面,于是賜了個“青方”的雅号。這此後,王緻和臭豆腐的身價倍增。
關于王緻和的曆史故事,今天就和大家聊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閱讀,咱們下篇再見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