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作者袁冰潔。
一諾千金和南轅北轍是兩個在中國幾乎人人皆知、人人會用的成語,前者是褒義詞,贊揚信守諾言的人;後者是貶義詞,是說做事情方法不對頭。但說到這兩個詞語的來曆,一般人未必會知道,這兩個成語,與兩個季姓人有關,一個叫季布,一個叫季良。而季姓的起源,則與濮陽有關。
颛顼後裔季連得姓始祖
季姓的起源說有好幾個,與濮陽有關系的這一說,其得姓始祖名字叫季連。
季連是誰呢?《史記·楚世家》記載,季連是楚國王族的祖先。楚國國王的祖先出自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陽,颛顼乃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颛顼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成為帝喾高辛氏的火正,很有功績,能使天下充滿光明,帝喾賜予他祝融的稱号。共工氏叛亂的時候,帝喾就派重黎去平定叛亂,但重黎卻沒有徹底消滅叛亂者,讓帝喾頗感失望。一怒之下,帝喾就在庚寅那一天殺死重黎,讓他的弟弟吳回接替火正的職務,仍稱之為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有六個兒子,長子叫昆吾,次子叫參胡,三子叫彭祖,四子叫會人,五子叫曹姓,六子就叫做叫季連。
季連的封地本來在今天的新鄭一帶,但他後來帶着族人,輾轉至丹淅、荊山和漢水流域一帶,與原來荊楚地區先民相融合,終于形成号稱“荊楚”、“楚蠻”的民族,這就是後來對一統中國和中華文化作出重大貢獻的楚族。楚族出自颛顼之後,是指族源而言,楚族之直系祖先則是季連。在季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排行次第為姓氏者,稱季氏,也有人直接以他的名字季連為姓氏,稱季連氏,但後來也省文簡化為單姓,稱季姓或連姓。
季姓在全國分布較廣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季姓人并不常見。但實際上,季姓人口并不少,并且在全國分布也較廣。在最新百家姓中,季姓在全國的排行為142位,約有96萬左右。但在中國姓氏排行中,季姓則位列第116位,人口統計數字為208萬餘。
西漢時期,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氏族人分布。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氏族人于史書不顯,但據史籍《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記載,季氏的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氏曾經昌盛于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隋唐時期,季姓從山東、河北境内往江南遷移。兩宋時期,兩宋時期,江南的季氏開始興起,季氏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氏族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氏族人則處于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态。宋元之交,由于戰亂頻繁,部分季氏族人又不得不遷衍于廣東、福建、江西等地。
和許多姓氏一樣,季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這個時期,山西的季氏被分遷于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朝,由于江浙一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氏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記載,兩代季氏進士及第者确切人數,有31人之多。1949年,國民黨敗逃台灣時,有江浙一帶之季氏族人,随之赴台。如今,季氏族人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為多。
一諾千金說的就是季姓人
季姓自古人才濟濟。除了得姓始祖季連外,季姓最早見于史籍中的名人,當書季布了。
季布是西漢人,是楚霸王項羽手下的一名戰将,非常有俠義情懷。楚漢戰争的時候,他協助項羽,幾度圍困劉邦,讓劉邦連吃敗仗。劉邦獲勝建立漢朝後,對季布較為痛恨,在全國下發通緝令,誓言要抓到季布。季布被抓後,不知道什麼原因,劉邦竟然沒有殺他,而是将他赦免了。不僅如此,季布後來還在漢朝做了官,曾官至河東守。由此可見,劉邦能夠最終打敗項羽,是有原因的。
季布最出名的不是他能戰,也不是做官,而是信守承諾。當時楚國有句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句話,後來就成了成語一諾千金的來曆。
南轅北轍的故事是季姓人編的
小學時,我們都學過南轅北轍的故事,說的是有個人明明要到楚國,卻坐着馬車往北走,故事用來諷喻那些做事不講求方法、找不準方向的人。實際上,曆史上并沒有這樣一個馬車夫,而是一個叫季梁的季姓人編出來的。
季梁是魏國的大臣。戰國時,魏王要攻打邯鄲,季梁聽後來不及整理衣衫,就急匆匆拜見魏王。他說:“今天我回來的路上,碰到了一個人,正坐着馬車往北走,說是要去楚國。我問他你既然要到楚國去,怎麼往北走呢?那人說我馬好。我說馬雖然好,但這也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那個人說,不要緊,我的車夫技術好,善于趕車。我就對他說,你的馬越好,車夫越好,隻會使你離楚國越來越遠啊。”
魏王不明白季梁這個故事的意思,季梁就說:“如今大王你每一個行動都是想成就一番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是想在天下人面前取得威信,你依仗魏國的強大去攻打趙國,拓展你的疆土,尊貴你的名分,但是,這樣的行動越多,距離大王的事業就越遠。這不就跟我路上遇到的那位想去楚國卻往北走的人一樣嗎?”
魏王明白了季梁的意思,就放棄了攻打趙國的計劃。這個成語最早不叫南轅北轍,而叫“北轍适楚”,後來慢慢演化成了南轅北轍。
闵子骞和季姓人的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其中一位“君子”闵子骞,以孝道、賢德諸城,他和魯國的季氏家族,也曾有過緣分。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很重視道德修養,對仕途名利看得比較淡。欣賞于闵子骞的賢德,魯國的季桓子向他發出邀請,想請他到魯國當費邑宰,管理費地。但闵子骞沒有答應。闵子骞之所以沒有答應,主要是他當時對專權的季氏家族并無好感,不願意為他們做事,也不願意卷入到政治鬥争中去。他認為季氏是通過篡權當上國君的,如果做了他們的官,就違背了忠信。
後來,經過孔子的勸說,闵子骞還是擔任了費邑宰,并且把費地治理得井井有條。不過,可能是心裡有陰影的緣故,他總是看不慣魯國當權的季氏人,最後還是辭去了這個職務,随孔子周遊列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