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仁者愛人? “仁者無敵”這一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衆的擁戴;上下一心,衆志成城,是無敵于天下的,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理解仁者愛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仁者無敵”這一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衆的擁戴;上下一心,衆志成城,是無敵于天下的。
原文: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裡;南辱于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裡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晚孔子出生139年】,比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時期更加混亂,社會更加動蕩不安,不過在這動蕩時期,思想也更加活躍,出現了曆史上的“百家争鳴”的局面。孟子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觀念,又對其有所發展,形成了思想自己的政治與學術思想。
仁者愛人就是孟子的重要思想。仁者是充滿慈愛之心,滿懷愛意的人 ; 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孟子·離婁章句下》: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意思是:仁慈的人愛人,有禮貌的人尊敬人。愛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愛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遠尊敬他。
本章開頭是梁惠王對孟子說:“東邊敗給齊國,西邊丢失給秦國七百裡地方;南邊被楚國欺侮,對此我深感恥辱,想要為死難者洗恨雪恥,怎麼辦才好呢?”
戰國時期,各國推崇的富國強兵、攻城略地的霸道。對于梁惠王想成為一方霸主的宏願,孟子告訴梁惠王要做到:行王道,施仁政,強教化。
施仁政是做到以下三要點:
第一是法治——“省刑罰”,孟子提倡仁義,但沒有反對“刑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以仁義為本,以刑罰為用。在王道的精神之下,法治要簡明扼要,不可繁重嚴苛。
第二是财政——“薄稅斂”,孟子所說的“薄稅斂”,與我們現在所講“減稅降費”相類似。強大的大秦帝國,夢想千秋萬代,沒曾想二世而亡,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橫征暴斂【修長城,造阿房宮,征用民财,就是斂】,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減稅降費”,藏富于民,國泰民安。
第三是經濟建設——“深耕、易耨”,戰國時代,主要經濟工作就是農業生産。深耕細作、勤除雜草,改良技術,增加生産。
強教化就是提高民衆的教育水平。
《論語·子路》第十三章:子适衛,冉有仆。子曰:“庶(庶:衆。)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孟子與孔子的思想一脈相承,孟子建議梁惠王教化民衆,讓年輕人在耕種之餘學習孝親、敬兄、忠誠、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尊師敬長。人人自強自立,成為忠誠、擔當、愛國之人,全國上下,萬衆一心。即使是盔甲堅硬、刀槍銳利的來犯之敵,老百姓就是拿起木棍也會奮勇殺敵。
最後孟子告訴梁惠王如果不實行仁政,就會:“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施行仁政,法治上軌道、财政有保障、教育上台階。這樣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果有需要發仁義之師征戰他國,自然是天下無敵。
仁者無敵,仁者愛人,其愛所及,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