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台筆記本電腦T1100于1985年誕生于東芝。
東芝是誰?
公開資料顯示,東芝公司是日本百年企業,業務曾涉及核電、家電、尖端醫療設備、通訊等重要社會基礎設施,以及軍工等等,是将台式電腦縮減為筆記本電腦、并将電腦普及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要企業。
1985年,東芝推出Thorn EMI Liberator,并号稱是全球第一家量産上市翻蓋型膝上電腦的企業,可謂“筆記本電腦之父”。
此後,東芝又将産品線擴展至Satellite、Portégé,并一度成為全球第一大筆記本電腦制造商。
現在回過頭來看1989年的銷售情況,日本當時正在使用的台式電腦共有150萬台,而東芝筆記本電腦當年就賣出了12萬台,可見有多受歡迎。
在PC産業高速發展的1990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東芝曾是全球頂級PC制造商之一。1994年到2000年間,東芝筆記本電腦一直在世界市場上占比最高。如此高的占比,當然也給東芝公司帶來了巨額利益。
但進入21世紀後,ThinkPad、MacBook、戴爾、惠普、聯想等産品逐漸赢得消費者青睐,東芝在競争對手逐漸增加的情況下一點點失去了競争優勢。
2001年,東芝的筆記本電腦業務開始出現了虧損。僅2001年一年就虧損了300億日元;次年接着虧損,2003年更是虧損了600億日元。
究其原因,主要是筆記本電腦開始進入價格競争階段,尤其是在電腦的主要功能開發殆盡以後,企業之間的競争基本就是價格競争。
競相降價中,東芝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必須要降得更狠,這導緻了東芝電腦在日本國内外都遭遇了降價狂潮,企業在降價中失去了利潤。
一言以蔽之,東芝筆記本電腦的輝煌,隻持續了十年出頭,在2000年戛然而止。
降價導緻企業出現虧損,那麼,修改生産方式也許一定程度上能夠改變現狀。
2004年,東芝将電腦業務分離出來,成立了電腦公司。據了解,該公司選用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生産模式。
也就是,不僅讓台灣企業代工組裝電腦,連電腦的設計、主要零部件的挑選、新電腦的産品策劃等全部委托出去,東芝隻留下品牌及營銷業務。
ODM生産方式獲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2004年,電腦業務再度成為東芝的搖錢樹。
但業内人士對東芝這個時候的盈利不是很看好。首先,東芝原本的産品性能之後就幾乎看不到了;其次,在産品生産規模上,同樣采取ODM方式的美國企業,比如惠普、戴爾,再比如台灣企業華碩等,規模都比東芝大,而且和惠普、戴爾比,東芝并不生産台式電腦,今後能擴大的電腦産量,在起跑線上已經不如美國企業。
2001年到2014年,東芝除了個别年份有所盈利外,電腦業務總共虧了1400億日元。
此外,2006年,東芝希望通過收購美國西屋電氣進入核電産業,但彼時,三菱和日立也有競标的打算,東芝為了與同行競争,在競标過程中加大資金投入,最終以54億美元的3倍溢價拿下了西屋電氣。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1年的福島核電站洩漏,直接導緻核電産業在全球遇冷,東芝核電業務受到緻命打擊,除了部分訂單取消,剩餘的建設訂單成本一路攀升,工期也一再延誤。
2016财年(截至2017年3月31日),東芝淨虧損高達9657億日元,約合362億人民币,創下當時日本制造企業史上最大全年虧損。
禍不單行,2015年11月,東芝還被發現做假賬:在過去7年中,公司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148億元人民币)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
日本證券交易監督委員會對該公司罰款額超過70億日元。當年,東芝确認消費電子部将裁員6800人,約占該部門總人數的30%。
最先讓台式機成功轉型為筆記本電腦的東芝,現在在電腦領域已經完全喪失了往日的輝煌。
2018年10月,東芝将其80.1%的電腦業務股份以36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夏普,夏普将這一部門重新命名為Dynabook;2020年6月,夏普正式收購東芝剩餘的19.9%的股份。
換言之,生産出世界上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的東芝,在35年後徹底退出了自己一度稱王的領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