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主要觀點?“絲綢之路”是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線路,又是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經雲貴通往南亞的“茶馬古道”;經新疆通往中亞、西亞、波斯灣和地中海的“沙漠絲綢之路”;經蒙古和俄羅斯的“草原絲綢之路”;經太平洋或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絲綢之路主要觀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絲綢之路”是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線路,又是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徑。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主要有四條:經雲貴通往南亞的“茶馬古道”;經新疆通往中亞、西亞、波斯灣和地中海的“沙漠絲綢之路”;經蒙古和俄羅斯的“草原絲綢之路”;經太平洋或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精神——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赢,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享和平,共同發展。
相關史實:
鑒真東渡。鑒真(688—763年)揚州人、14歲出家為僧。唐玄宗時期,應日本僧階代表天皇來中國多次邀請、幫助日本整頓僧人戒律(當時許多日本僧人不守戒律)曾六次東渡(743—753年),前五次渡海行動都沒有成功:第一次,弟子誣告鑒真一行出海是與海盜勾結,被官方拘禁;第二次,出海後遭大風飄到舟山群島;第三次,越州(紹興)僧人為挽留鑒真,故意編造日本“引誘”陰謀,遭官方截留;第四次.弟子擔心師父安全,央求揚州官府阻攔;第五次.海上遇強風漂流至海南島,由于辛勞過度、庸醫所緻雙目失明。第六次.從揚州秘密改自連雲港出發,曆經34天抵達日本,時年66歲。756年擔任日本“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建立正規戒律制度。763年在日本唐招提寺(原為日本天皇賜鑒真宅邸)圓寂,享年75歲。一直被視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馬可·波羅行記》。馬可·波羅(1254—1324年),意大利旅行家、巨商。17歲跟随父親和叔叔從地中海東岸出發,沿陸地絲綢之路經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帕米爾高原,曆近四年于1275年到達元朝大都。其叔、父曾在華經商,此次來華是向忽必烈彙報出使羅馬教廷情況的。馬可波羅在中國遊曆了17年,并擔任元朝官員,考察訪問長城内外、大江南北。1292年春與叔、父随波斯國王專使娶親(忽必烈将闊闊真公主允親給波斯國王)團,從泉州起航經波斯,于1295年回到意大利。
馬可波羅回國後在一次海戰中被俘,在獄中,他口述了東方之行的所見所聞,一名作家獄友将其編為《馬可·波羅行記》,對新航路開辟産生了巨大影響。1298年馬可波羅獲釋回家,終成巨商。
鄭和下西洋。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雲南昆陽人。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軍進攻雲南,年僅十歲的馬和被掠至南京,閹割成太監進入朱棣燕王府。永樂二年(1404年)因戰功,明成祖賜馬和鄭姓,并升為内官監太監,官至四品,鄭和智略超凡,知兵習戰,明成祖對其十分信賴 。1405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62歲的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今屬印度)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下西洋之目的:1、構建大中華文化圈。2、發展海外貿易。3、宣揚大明威德。4、招攬海外諸國稱藩納貢。5、尋找建文帝——明朝曆史文獻裡,留有一些建文帝可能沒有被燒死,而逃亡海外之傳言;又說出家于二十年後,曾返北京。所以,有人認為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是尋找建文帝。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張骞、班超、唐玄奘等人的動人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