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柳宗元,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以白描的手法描繪了一個江心獨釣的漁翁形象,寂冷的畫面,孤傲的背影,千年來觸動了無數人的心弦。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這首《江雪》,柳宗元還有一首“漁翁詩”,美得令人心醉。
這首詩就名為《漁翁》,全文如下:
漁翁夜傍西岩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岩上無心雲相逐。
這首詩同樣入選《唐詩三百首》,如果說《江雪》給人的感覺是孤獨,那麼這首《漁翁》則是飄逸的,令人心醉。
“漁翁”其實在唐詩宋詞中,并不少見。
例如張志和的“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李煜的“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幾人”、黃庭堅的“半煙半雨溪橋畔,漁翁醉着無人喚”……
但是都沒有柳宗元這首來得經典,震撼人心,尤其是“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千年來廣受好評。
柳宗元寫這首詩的背景和《江雪》一樣,都是被貶永州後。
他被貶的那年33歲,正是大有作為的而立之年,他心中的苦悶憂郁可想而知。
為了排遣心中的愁恨,他隻能寄情山水,因此留下了很多關于山水的贊歌。
在這首詩中,詩人将漁翁這一形象置于山水天地中,以淡雅的筆墨勾勒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水風景圖,讀來令人向往。
詩歌按時間順序,從漁翁的日常生活寫起。
他在傍晚的時候将船停靠在西山歇宿,等到天亮的時候,他以楚竹為柴燒火,又取了湘江的水,開始做飯。
原本睡覺吃飯是兩件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不過在柳宗元的筆下卻充滿了詩意,甚至有幾分超凡脫俗之感。
“西岩”就是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所提到的“西山”,那裡青山萦回,白水缭繞,曾令詩人樂而忘返,而漁翁歇在此處,該是多麼惬意。
“清湘”、“楚竹”,其實說白了就是水和柴,但是經詩人這麼一修飾,卻仿佛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似乎連漁翁的形象也變得高大上,這便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接着兩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是最為人所稱道之處。
在旭日東升之時,薄霧也随之消散了,江面四周靜悄悄的。
忽然碧綠的山水中傳來一陣聲響,原來是漁翁搖着船橹,緩緩而來。
這兩句将“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境界寫到了極緻,而在這樣寂靜的山水間,漁翁的搖橹聲就顯得特别悅耳。
“綠”字用得最為傳神,就像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原本是形容詞,卻成了動詞,使得畫面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感。
接着詩人筆鋒一轉,又寫到了日出後的景象。
那時漁翁駕着小舟已至中流,他回首望去,隻見遠處的山頂片片白雲浮動着,好似在追逐着。
詩歌到此結束,但是那種缥缈出塵的意境卻一直萦繞在讀者的心間。
全詩就像一幅飄逸的畫卷,美得令人心醉,尤其是“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一句,廣為流傳。
但也正是這兩句引起了千年的争議。
蘇轼在讀到這首詩時,盛贊這兩句,但是他卻認為詩歌到此就可以結束了,最後的“回看”兩句可有可無。
後來的嚴羽、胡應麟、沈德潛等人都贊同東坡的觀點,甚至有人說後兩句是畫蛇添足。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柳宗元這首詩的高明之處正是在結尾兩句,删去反而失了意境。
我比較認同蘇轼的觀點,有一種“言已盡意未絕”之感。
不知你更贊同哪一種觀點呢?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