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陸遊在其《跋中和院東坡帖》曾言:“鑒定精審,無一帖可疑者。”從此“鑒定”這個詞就流傳下來,它是判定文物真假最重要的一個步驟,而這個判定者,現代統一稱呼為“鑒定專家”,曾幾何時,從事鑒寶的專家可是一個非常受人尊重的職業。
鑒寶現場
文物作為曆史文化的載體,其價值不都是直觀的,鑒定就是揭示文物價值的重要依據。一方面可以從隐藏于實物遺存的深層結構之中,還原曆史,解讀文化,另一方面往俗了說,其市場價值也要靠鑒定來判斷。
火了十幾年的鑒寶節目,大多數收藏者之所以追捧,其實就是想知道自己手中的古董是不是真品,值多少錢。而專家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過去專家說什麼人們就信什麼,如今的态度卻是嗤之以鼻,究其原因,曾經的一個事件影響至深。
金縷玉衣
這就是著名的“金縷玉衣”案,凡是接觸過收藏的人應該無人不知。2002年,靠騙貸為生的商人謝根榮僅花費2萬元,雇傭造假販子在小作坊裡用玉片搗鼓出來兩件“國寶”,分别是“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這種文物是漢代帝王及近臣的最高級别喪葬殓服,研究價值極高,因此在文物界如雷貫耳。
當然這種最低級的假貨,估計連古玩市場的地攤販子都騙不了,要怎樣靠它們騙貸呢?謝根榮想了一招“妙計”,他請來業内最知名的五位專家,隻要專家都認定是真貨,那麼就可以騙到所有人,因為普通人對文物不了解,隻有專家才是“權威”。
史樹青(右)
說到這五位專家,在文物界堪稱“泰山北鬥”,比如說史樹青老先生,他在考古界馳譽中外,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一生鑒定文物達百萬件,為國尋寶無數。另外四位專家分别是:原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中國收藏家協會秘書長王文祥、中國寶玉石協會原副會長楊富緒和原秘書長李勁松。
按說這幾位可是最頂級的鑒定專家,怎麼可能會被2萬元造的假貨忽悠到,但現實很“魔幻”,真正鑒定的人是楊伯達等後四位專家,他們的鑒定方法僅僅是圍着玻璃櫃轉了幾圈,連“金縷玉衣”的實物都沒摸一下,就認定是真品,并且簽下鑒定證書,估價更是達到了誇張的24億。
楊伯達
謝根榮憑着五位專家的鑒定證書,成功向銀行騙貸近7億元,當然紙是包不住火的,此案在2008年被曝光,轟動全國,謝根榮等人自然受到了法律的嚴懲。而處在風口浪尖的幾位專家,他們的結局是怎樣呢?
楊伯達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己是友情出場,沒有收錢,但承認了在鑒定“金縷玉衣”時不合規,并因此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說:“隻有在鑒定故宮的文物時才能上手,鑒定外面的文物就走一趟看了一下,自己不敢多發表意見。”之所以不敢,是因為史樹青老先生已經發表過意見了。
史樹青專家(已故)
其他幾位專家給出的解釋都和楊伯達一樣,表達的意思就是,史樹青這位重量級權威專家都說“金縷玉衣”沒問題,那就肯定沒問題,自己都不用再仔細看一遍,直接在證書上簽字就可以了。但問題是,史樹青老先生在案發的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因心髒衰竭去世,他本人再也沒機會站出來解釋。
因此當時有很多人都質疑,說幾位專家故意“甩鍋”給史樹青,用以撇清自己身上的責任。但事已至此,幾位專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因為文物鑒定的不确定性太高,看走眼是常有的事情,并不能因此承擔法律責任,而專家是故意“看走眼”還是無意為之,也隻有他們自己才清楚。
專家劉岩和《嵩陽漢柏圖》
文物鑒定難度高,難免會出錯,并不能因此就一竿子把專家都貶為僞專家,畢竟在文物界,還有很多根本不從事任何商業活動,一心撲在文化研究上的真專家。但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金縷玉衣”案起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開頭,此後人們對商業鑒寶有了很大戒心。
尤其是後來鑒寶專家劉岩以17萬騙藏友乾隆真迹《嵩陽漢柏圖》,再轉手賣出8700萬,更是讓人們對鑒寶專家失去了信任。使人覺得遙遠的,不是時間長,而是三兩件不能挽回的事,如今的收藏界,各種騙局層出不窮,專家作為一種權威,卻起了一個壞作用,對于愛好收藏的人來說,這樣的收藏環境,确實讓人失望至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