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
古城的一部曆史
幾經滄桑
雄姿屹然
傳說,雁塔有兩個影子,一個在近前,另一個每逢禦河水滿漲,便會在禦河出現。
但是呢,傳說歸傳說,雁塔和禦河之間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們就當成是一個神奇的故事吧。
大同雁塔
比之西安那座著名的大雁塔
當然要小得多
但是它的建造位置
實屬國内罕見
這是為何
莫急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大同的雁塔
布局篇 · 雁塔
雁塔的前世
大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大同城的百姓進進出出,都聽說了一件事:南城牆上要建一座塔。這消息不胫而走,從城南到城北,人們都在議論着南城牆上即将要“站”起來的塔。
很快,工匠們便在城牆一帶雲集,雲集的是人,也是手藝。
隔年,天啟四年,在城裡城外百姓期待的目光中,塔,一天天“站”了起來,八角七級,玲珑别緻。風吹過,鐵鈴叮咚。——許玮
雁塔的來曆
大同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飛雁衆多故俗稱雁塔。位于大同南城牆之上,與雲路坊同屬文廟建築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仕子們祭拜、誇官的場所。
何謂誇官
在古時,凡是仕子、秀才科舉得中,名列前茅為狀元、榜眼、探花等榮返故裡大同時,必會先到大同南廟歇馬,然後在南廟換上禮服,頭插金花,十字披紅,足登朝靴。
鄉裡人則清水灑道,夾道歡迎,跪于道旁,不能仰視。
得中者由南廟,進到城牆,搭雲梯,越城牆進入城中,再經南城牆上的雁塔,挂名注冊,再由城牆經雲路街,直奔府文廟,是謂“登科及第”“光宗耀祖”“衣錦還鄉”。
雁塔的結構
雁塔是一座七級八角的空心仿木制磚塔,塔高36米,距地面48米。外形秀麗,結構奇特,其建造位置極為特殊。塔身下部為三層八面青石砌座,高 0.73 米,底部每面長 1.42 米,周長為 11.36 米。青石座以上是塔身。
第一層辟有兩門,其他六面各鑲碑碣一塊。高 0.96 米,寬 0.57 米。上刻明、清兩代部分舉子的功名以及姓名、住處,供後世的人們追憶他們的學識和風姿。這是古代大同學子一生中極為榮耀的時刻。
第一層以上各開四個窗口,其他四面為虛設窗口,各層所開的四個窗口,其方向按八面方位互相交叉更替。
每層上部均有仿木結構的磚雕鬥拱,八個角各雕有一組三個龍頭昂的轉角拱,每兩組轉角拱之間再雕一組鬥拱,每層共有鬥拱十六組。
鬥拱下襯有雕刻着幾何圖案的普柏枋和闌額。鬥拱上方作仿木結構的磚雕飛檐,檐角出挑鈴铎,每當鈴铎迎風叮當作響時,頗有另一番情趣。
塔内為八角形通直空心,設有跳腳踏磚,可直攀塔頂。第六、七層均有一“十”字形木架,據說明代曾設吊繩,以使上下方便迅速。
當時大同地區戰事頻繁,在高大的城牆之上建此高塔,可以通過各層互相交叉開設的窗口,從四面八方進行觀察,方圓10公裡内的敵人活動盡收眼底,一覽無餘,所以此塔又有“瞭望塔”之稱。
雁塔的建造位置
大同雁塔的建造位置
為國内所罕見
雁塔
原來也是建在城牆上嗎?
是的
城牆修複之前
雁塔也是建在城牆之上的!
那麼問題來了
大同雁塔為什麼建于城牆之上呢?
有許多地方都把文峰塔建在平地之上,四周無山,都是平原,這樣建塔可以顯得高大,如果是四周有山的情況下便将文峰塔随之而建于山頂,這樣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文峰塔了。
而像大同這樣的盆地地區,把它建在城牆上,可利用城牆作為小塔的高大台基,使塔變的高大,而且還可以省去高台基之建設。
雁塔的今生
如今,雁塔已成為大同城牆獨具特色的景觀,也是攝影愛好者最喜歡聚焦的景觀。尤其在夜幕下,輝煌燦爛的燈光将雁塔玲珑的身姿勾勒得分外妖娆動人。
風鈴聲
從大明天啟年間響過來
在雁塔下駐足
似乎看得見曆史雄渾的背影
城牆是一部青磚壘就的曆史
而塔就高高矗立在城牆之上
400年鬥轉星移
這塔依舊
以它俯瞰的目光
見證着曆史的變遷
也見證着大同這座“福地寶城”的變遷
(本文配圖均來源于網絡)
作為大同人
你對大同城牆的曆史
了解多少
你對構成大同城牆的元素
知曉幾何
你又看過哪些
由大同城牆構成的美景
……
大同城牆
它是塞外大同這片土地
風雲變幻、民族融合的見證者
是北魏京華、遼金陪都、明清重鎮
興衰起落的參與者
更是如今這個偉大時代的親曆者
(本欄目内容如有纰漏與錯誤,還請廣大網友和讀者朋友們不吝賜教、及時指正,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讨)
文案 菅雨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