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是馬克思畢生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偉大成果,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和資本主義産生、發展和滅亡的曆史規律;根據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分析,論證了資本主義被共産主義取代的曆史必然性,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資本論》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實現了革命性的變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全面、最詳盡的證明和運用”,具有嚴密而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在當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馬克思畫像
由于《資本論》全書内容較多,且閱讀時間較短,本次讀後感主要是對第一卷内容的了解部分并輔以相關知識資料展開論述。
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考察大概呈現出“商品——貨币——資本——剩餘價值——資本積累”的邏輯展開過程,研究的是“資本的生産過程”,其中心是研究剩餘價值的生産問題,從生産過程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主要有以下3個理論:
勞動價值論。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馬克思系統闡述了勞動二重性學說。他指出,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價 值 是 其 社 會 屬 性 。 商 品 中 包 含 着 勞 動 二 重 性,作為相同的、無差異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作為具體的、有用的勞動,生産使用價值。在社會商品再生産過程中,進一步精确為抽象勞動創造新價值和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并轉移消耗的生産資料中的舊價值這樣的二重性。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成為馬克思剖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最重要的理論武器之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及其運動規律和曆史趨勢進行探讨的基礎,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基礎。
剩餘價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的創立,是馬克思劃時代的功績。馬克思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揭開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内部資産階級剝削無産階級的秘密。馬克思從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出發,引出一種特殊的商品——勞動力商品的買賣,并最終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是工人的勞動,或者更準确地說,是工人的剩餘勞動。資本主義生産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殖過程是目的,勞動過程是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資本家把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超過必要勞動時間以上時,就變成了價值增殖過程。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即資本主義生産的目的和動機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剩餘價值,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斷擴大和加強對雇傭勞動的剝削。
資本積累理論。把剩餘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其真正來源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在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情況下,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日益相對甚至是絕對地減少。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規律。同時,馬克 思通過大量的事實,深刻揭示了資本财富積累和工人貧困積累之間的對立運動,得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即在資本積累過程中,“在一極是财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産品作為資本來生産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積累。
蘇聯郵票1988年
在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勞動者通過自身勞動創造物質财富,并且将一定量物質财富交付于資本家,資本家再将其轉化為資本,這是勞動者已經開始成為資本家的附庸消費品和價值增值的手段。在生産交換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的商品、商品二重性、商品拜物教對資本經濟内涵價值和抽象勞動運用的一部分目的是從物與物的背後揭示人與人的關系。勞動者通過交換商品中的等價形式進行抽象勞動,而商品交換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這種簡單、統一的商品之上,還要尊重勞動一般,實現一般價值形式到貨币價值形式的過度,這種交換的奧妙還是對于勞動産生勞動産品,從而形成物天然的社會屬性。這種勞動的社會關系是對于生産者之外物與物社會關系的辯駁。“貨币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或是商品價值量借以取得社會表現的材料”,勞動者應資本家要求生産一定勞動量的勞動産品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并且作為一名價值交換的承擔者進行物物交換,即對商品占有者而言,隻有使得自己的商品與任何一個能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相對立才能夠完成這種交換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勞動者運用智力與體力把勞動理解成為他人生産使用的價值,作為自由人的勞動,把勞動力當作某種商品來支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