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石首
石首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紀實
金秋時節,遍地金黃,萬畝鴨蛙稻迎來豐收季,金色的稻田與美麗的村莊、蜿蜒的公路,共同勾勒出一幅如夢如幻的秋日田園美景。
近年來,石首市牢牢把握“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總目标,堅持以産業振興為根本、人才振興為關鍵、文化振興為靈魂、生态振興為導向、組織振興為保障,以思想破冰持續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态、組織全面振興,努力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局漂亮、全年精彩。
打好“政策牌”。近年來,石首市相繼成為國家“雙低”油菜生産大縣、全國蔬菜标準化示範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濕地生态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全國西甜瓜産業技術體系先進示範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産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和全國第二批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色防控示範縣、國家體育産業示範基地、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全國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示範單位、全國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創建縣”和全國農産品産地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縣。這一串串的“金字招牌”,成為石首推動鄉村振興的底氣和基礎。
念好“産業經”。目前,石首市正在形成“綠色米、規模禽、生态魚、精品蔬”四條産業鍊,正在重點建設20萬畝優質水稻産業帶,其中再生稻10萬畝、鴨蛙稻2萬畝;大力推廣“雙水雙綠”,發展稻魚等高效綜合中央模式19萬畝。建設30萬畝雙低油菜保護區;建設10萬畝優質蔬菜産業帶,新增西蘭花種植面積2萬畝;穩定水産健康養殖面積11萬畝,力争生豬出欄80萬頭。
富植“綠色源”。團山寺鎮綠色發展示範區初具規模;“荊楚老河”有機魚生産基地建立,石首獲評全國“綠色防控示範縣”。今年6月22日至24日,湖北省水稻全産業鍊綠色發展研讨暨湖北省院士專家科技服務“515”行動(協同推廣)觀摩和交流培訓活動在石首召開。
勇闖“改革路”。石首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邁出新的步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紮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工作。石首市有113個農産品獲得“兩品一标”認證,農民合作社達到1165家。
敲開“幸福門”。石首市農村基層基礎進一步穩固,紅色陣地建設全面推進,農村黨群幹群關系更加融洽,社會保持和諧穩定,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不斷夯實。派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駐村工作隊,農民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石首市通過監測幫扶,共有43戶邊緣易緻貧戶、32戶脫貧不穩定戶的緻貧返貧風險全部穩定消除。特色産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率達100%、91.97%。
繪出“新圖景”。石首市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效突出,形成了一批網紅打卡村,成功打造小河口村紅色文化主題公園、李花山村桃李苑等“網紅景點”。同時,石首市還挖掘了一批特色示範村。如:桃花山紅色文化深入人心,東升鎮新港口村打造民俗文化,修建特色民居、設置文化标志、修建龍舟碼頭等;高陵崗村挖掘廉政文化,大明首輔楊溥、一代名臣張璧的故事激勵後人清正廉潔,奮發有為,為石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财富;過脈嶺圍繞“鴨蛙稻”綠色農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等。此外,新港口村四渠兩岸和文化長廊景觀帶、三戶街村主題公園等通過提檔升級,成長為新的鄉村遊熱門景點。
雲遠天清,秋高氣爽。桃源小鎮裡“打卡”的遊客流連忘返,鴨蛙稻田裡收獲的農民伯伯喜上眉梢,扶貧車間裡的婦女們笑語盈盈。在石首這片綠色的田野上,一片片湧動生機的田野、一個個秀美整潔的村莊正釋放着嶄新的活力,化為躍動的音符,奏響鄉村振興的動聽旋律。(記者車榮華)
本文來自【今日石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