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深圳仍然是那個讓無數人懷揣夢想南下的深圳,而福永客運站,作為上世紀無數年輕人抵達深圳的第一站,正徹底成為過往。”
文 | 加貝
編輯 | 哈欠
3月1日,曆經26年風雨的寶安區福永客運站正式停運,曾經熙熙攘攘的客運站人丁寥落、門庭冷清,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對面的G107國道上,貨車、公交車、小轎車、出租車川流不息。
福永客運站的大廳内,挂着站長陳奇作的詩《那一年,我南下!》,讀來字裡行間充斥着物是人非的荒涼感。
今時今日,深圳仍然是那個讓無數人懷揣夢想南下的深圳,而福永客運站,作為上世紀無數年輕人抵達深圳的第一站,正徹底成為過往。
走訪深圳沙井中心客運站、寶安客運站、鹽田客運站等多個還在運營的二級客運站,亦是入目冷清,客流稀少。
二級客運站正在被時代遺忘,這也意味着往返于村鎮和深圳的長途大巴正在被淘汰。那些混雜着特殊味道的車廂,被塞的鼓鼓囊囊的車尾,耳邊充斥着的各地方言,以及颠簸的路途中,醞釀而出的夢想與期待,忐忑與不安......成為獨屬于一個時代的特殊記憶。
01
對于老齊來說,南下的長途大巴見證了他青春的始末。
1992年,19歲的老齊用蛇皮袋裝着一小包衣物和兩大包攸縣米粉、攸縣豆幹等各種家鄉食材,在淩晨五點灰蒙蒙的天氣裡,随着表哥從湖南攸縣坐上了前往深圳的綠色大巴。
這是老齊從小鎮出來去的第一個大城市,亂糟糟的車廂内,擠滿了二十歲左右的年青人,這讓老齊還沒到達深圳,就已經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我特意和表哥換了車頭的位置,當時覺得這種俯瞰衆生的視角是一種很奇怪的享受,會讓我不自覺進入神遊狀态。”
老齊現在還記得,當時的他吃着從家裡帶的饅頭,聽身邊的年青人讨論着“深圳遍地有錢撿,一毛兩毛的散錢都不在意,随便丢随便撿。”
于是,看着大巴車窗上“深圳”這兩個紅色的字,與前方無限蔓延的路重疊在一起,明晃晃的陽光在移動的遮擋物下跳動,老齊的心中生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期許和力量。在此之前,他從不知“夢想”為何物。
經過十來個小時的颠簸,老齊随着大巴進入了深圳福田的皇崗村。當時,這一地帶的巷子裡有很多攸縣餐館,大家講話也全都是攸縣話,大量攸縣的哥租住在這。
表哥在這裡開了一家攸縣餐館,老齊年紀輕輕但廚藝不錯。表哥忙不過來,便招呼了老齊跟随南下,老齊就這樣成為了早年進擊深圳的湖南人之一。
“那會我感覺皇崗村就像是一個‘攸縣國’,周圍的商店、餐館,所有的吃的、用的,基本都是攸縣特色,根本不用擔心什麼不适應。”
表哥的店面狹小,隻能坐4、5桌,平時的吃客群體主要是大量的攸縣的士司機,坐不到了就在門口低矮的小桌竹凳就餐,一眼望過去,在藍邊白底的碗裡,“攸縣豆幹”這道菜出現的頻率最高,這是老齊的拿手好菜。
每天被鹹香辣爽的家常味道所包圍,聽着嘈雜的鄉音,大多數時候,老齊會産生一種在自家縣城的錯覺。
當有往返于深圳和攸縣的長途大巴駛進時,老齊都會“如臨大敵”,一大批湖南南下打工仔、打工妹下車後,徑直湧入餐館,點餐、炒菜、上菜,足以讓老齊和表哥忙得暈頭轉向。
不那麼忙的時候,老齊也會和來就餐的顧客聊聊天。他們有的剛下大巴,初來乍到,會不停地向老齊打聽這座城市的發财趣聞,言語充滿着希冀;有人剛來深圳做“的哥”沒幾天,遭遇了“爛仔”碰瓷,不僅被打傷,還被搶走僅有的錢,隻能忿忿地坐返程大巴回家;也有人在蛇口做貿易服務,積累了第一桶金,投資辦起了工廠,在老鄉們的豔羨中風光地踏上回家的大巴......
一年年過去,看着不遠處的長途大巴迎來送往,随南下打工潮而來的老齊,成為了一批又一批湖南人往返深圳的見證者。
“記的比較深刻的一件事,是94年跟着一個開的士的老鄉去了一趟華強北的萬佳百貨。我從來沒有見過這種形式的商場,就很羨慕深圳人購物的便利與物質的極大豐富,覺得深圳人真幸福。那會也想過,也許我也可以靠自己在深圳定居生活。”
在深圳的所見所聞多了,老齊也有了自己的想法,90年代初,通過炒股實現财務自由的大有人在,老齊蠢蠢欲動。
隻不過還沒來得及嘗試,想法便在1998年戛然而止,家裡傳來父親中風的消息,為了照顧家裡人,來不及與這座城市告别,老齊便匆匆忙忙地上了淩晨回攸縣的大巴。
晚上的大巴是疲憊的,特有的臭味令人頭暈反胃,老齊清醒地度過了一整晚,看着窗外從時高時低的建築到一片一片過的田野,腦海中一片空白。
回家後,老齊拿着南下攢的錢蓋了新房,娶了媳婦,時不時通過大巴給表哥寄送一些家鄉食材。
後來的那幾年,身邊南下歸來的朋友混得愈發紅紅火火,看着來來往往的長途大巴,老齊雖偶感遺憾,但也滿足當下的天倫之樂。
城市的名字不過是符号。時間與空間的距離,決定了城市在眼中的模樣。
在老齊的腦海裡,深圳二字所代表的是90年代的那段青春。
而在深圳民樂、大望、石廈......這些90年代的“攸縣的士村”裡,數萬攸縣人紮根于此,在他們心中,深圳已經成為第二故鄉。
▲ 深圳市湖南攸縣商會成立慶典大會在深圳銀湖酒店舉行
02
老齊離開深圳的第二年,江西贛州女孩阿珍決定南下深圳。
1999年,22歲的阿珍剛坐上前往深圳的大巴,父親在車窗外大聲地交代着“你怎麼去的,要怎麼回來!”
阿珍懂得父親的話,在那個保守傳統的小鎮,父親是希望阿珍幹幹淨淨的去,兩年後踏踏實實地回來安居樂業。
阿珍點了點頭,在父親的叮囑中,奶奶和母親不舍的淚眼裡,懷揣着1500元,滿懷憧憬地踏上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遠行”。
五六個小時後,大巴緩緩駛進福永客運站,阿珍成為了90年代深圳打工妹中的一員。
“當時車站的建設還沒這麼好,但人來人往,非常忙碌,旁邊有挺多豬腳飯的攤位。我和兩個老鄉一塊租住在福永客運站附近的小旅館,30多塊錢一晚的住宿費,我們三個就擠在一個小格子間,充滿了對深圳這個城市的想象,也擔心務工面試要是通不過該怎麼辦。”
▲ 90年代的深圳福田工業區,一群外來打工妹拿着畢業證到一個工廠找工作
随後,阿珍在老鄉的介紹下,進了一家服裝加工廠做流水線女工,機緣巧合下和也是來自江西贛州的大春談起了戀愛,大春勤奮老實,在一家玩具加工廠做工。
▲ 90年代,深圳絲綢制造企業的一家工廠内部
兩人有着相同的目标,在攢到第一筆錢後,經家裡人同意,二人結婚并定居在了深圳寶安。
對于阿珍來說,她在深圳工作、結婚、生子,深圳給了她家的歸屬感。
而離家不遠的福永客運站,長途大巴能夠直接抵達老家門口的便利,使其成為阿珍回老家的首選。客運站也見證了往返于深圳和贛州的阿珍從一個人、兩個人再到一家三口的人生重要曆程。
那個時候,汽車客運站是出發,也是到達。長途大巴承載的,既有夢想,也有歸途。
03
八九十年代,長途大巴似乎與深圳這座城市有着天然的密切聯系,那些車廂中所衍生出的期待、不安和不确定感,也是那個年代這座城市的真實寫照。
這片淘金者眼中的熱土,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開放、包容和激情吸引着無數打工仔、打工妹南下尋夢。每一趟駛向深圳的長途大巴裡,都塞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年青人。
這成就了深圳客運站最輝煌的時代,數十年間,客運站的人群熙來攘往,長途大巴送走過無數個歸鄉的“老齊”,也迎接、見證了無數個“阿珍”與深圳相融共生,成為這座城市的一部分。
▲ 90年代拿着行李到深圳打工的農民工
▲ 90年代,深圳一家台灣公司管理的鞋業公司
▲ 90年代,深圳沖浪闆制造工廠
▲ 90年代的深圳農民工
▲ 90年代,深圳玩具廠的内部
90年代,“三來一補”成為深圳制造業發展的起步,深圳制造業開始承接香港和台灣的産業轉移,需要大量務工人口。
客運站作為那個年代的主要人口流動方式,長途大巴較為低廉的交通費用成為外來人口的首選,迎來送往間,為深圳上個世紀的發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動力。
時至今日,深圳仍然是衆多年青人實現夢想的地方,但打工仔、打工妹的南下打工潮時代已經消逝,深圳産業不斷轉型升級,成為了高質量發展高地。客運站在完成了它最重大的曆史使命後,随着那一代人的老去而逝去似乎是一種必然。
走在如今停運的福永客運站周邊,回望那個時代的熱鬧場景與如今的寂寥蕭瑟重疊,可以真切地感知到曆史與現代的碰撞。
城市的前進與發展不可抗拒,一代深圳人的記憶正在老去,曆史終會湮沒于時間的長河。
04
曾幾何時,南南北北的異鄉人讓客運站成為這座城市最有故事的地方。
然而客運站垂垂老矣之際,從90年代駛來的長途大巴,所構築的集體記憶逐漸從“夢想、遠方、歸途”演變成了“髒、亂、差”。
“在一個密封的環境和滿滿一車人關在一起十個多小時,吃玉米饅頭的大媽、吵吵嚷嚷的小孩、抖音外放的憨批青年......沒有空調沒有換氣,隻有彼此嘴裡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人打嗝、脫鞋……隻消一口便讓人自動切換到“我擦嘞真是愁又累”模式,中途還要經曆膀胱憋到脹痛,别提多難受了。”
“坐大巴一定要先準備好吃的東西,在服務區中途休息的時候,一頓外面十塊可以解決的飯,在裡面是三十元,外面泡面三元五角,裡面是十元,而且是封閉的,隻能在裡面吃,不讓出去。”
“小學的時候,從我家湖南的小縣城去往深圳,就是坐的大巴,真的太難了。那是在2006年寒假,我去深圳我媽那邊。首先有令人惡心的味道,煙味,腳臭味,各種零食的味道,混合在一起,聞着令人胃裡翻騰。
當然,我們這小縣城去往廣東省的務工人員很多,過道上也有人。然後,墊背是那種塑料墊,就是睡着後,後背會熱的出汗,不透氣,隻好來回翻身。我和我爸坐一晚上,第二天就到了,大約14個小時吧。”
在這些抱怨聲中,昔日人們背着行囊擁擠的場景不見了,客運站愈發冷清。
市場選擇在變化,時代的巨輪正滾滾向前,新一代人的記憶,正從客運站、長途大巴,慢慢升級為了高鐵和民航。
不同的年代裡,一座城市總有屬于它的符号,總會給不同的人以獨特的記憶載體,不論外界的評論或政府的塑造,不管自己離去或者停留,它就在記憶裡,從未變過。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
今日話題
你當年是怎麼來深圳的?
關于深圳大巴,你有什麼有趣的記憶?
留言區聊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