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孩子們在校園裡的家,參與越多,融入越好,孩子就越愛去學校。
小時候你有沒有在自己家是個外人的體會。每當家庭出現問題的時候,你爸或你媽都會來一句:“大人說話小孩别摻和。”那酸爽的體驗,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這句話也可以站在多角度來說一下,站在孩子的角度,“我是家庭成員之一,我有權參與這個家庭的每一次關乎家庭存亡的決策過程,以我現有的見識來做出決定。”這是一種參與感,歸屬感缺失往往與參與事情的程度有緊密的關系。
站在父母的角度,這往往是對自己孩子一種類似條件反射地下意識的保護。有了自己小孩以後,在媽媽的大腦中不自覺的産生一種感覺,“我是強大的,我要保護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不能受到任何傷害,不能忍受我的孩子受到任何委屈。”的類似自我催眠一樣的強大。這種強大有一個很被媽媽們認可的美稱:為母則剛。
在一年級的組成是什麼呢?對的,是班級。班級的組成是什麼呢?是老師和同學。老師經曆的事情多,學生經曆的事情少,在班級管理上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呢?是不是與刻闆父母與叛逆期小孩相處的模式很像呢?
就是這樣的,人是一直在變化中的,當你被一個集體接受,融入得越深入越是不願意離開現在所帶的環境時,是因為熟悉,舒服,安心,包容。這樣的集體誰會輕易地放棄離開呢?這就是喜歡,最簡單也最複雜的感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