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提出了三個問題?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孟子提出了三個問題?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陳昌文解讀:這個梁襄王是梁惠王的兒子,梁惠王死了,其子魏氏名嗣繼位,是為梁襄王。孟子就去見梁襄王,要跟他談談行仁政的事情,孟子見了他過後,出來了,說了兩句名言,也算給梁襄王算了命。這兩句話,可以說挖苦諷刺人深入到了骨髓,也把一個人君給看透了。孟子對人說了什麼呢?說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啥意思?這個人,遠遠一看,遠遠一望,就不是個當人君的人。看一眼就否定了。可見,這當國君,就要有個國君的樣子,您必須顯示出來您的德行,能力,威儀,否則,您就不是個國君的樣子,大家怎麼把您當國君呢?這樣子必須要有。走近了,靠近一看,一琢磨,也感受不到讓人生畏的威儀。一個君王,連君威都沒有,大家都不怕他,不怕他,也就沒有敬畏心,下面的人的執行力,以及恭敬心都沒了,這國君怎麼當呢?國君首先要有個國君的樣子,還要有國君的威儀,禮儀,态度,神态,方方面面都要到位,這樣的人算個國君,否則,沒希望的,表面就是本質。做啥,要有個樣子,形态,神态到了,這人才能做具體的事情啊。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陳昌文解讀:梁襄王,突然就問孟子,這梁襄王沒禮貌,問人話,最好有個尊稱,有個态度,不要突然發問。比如,應該講,孟老先生,請教一下,否則,孟子也不高興啊,孟子不高興,就記他幾筆,結果梁襄王這個負面形象就得傳播幾千年,甚至永久傳播下去。這不劃不來?所以,我們的總結,向人請教問題,一定要禮貌。不過,一個人要是懂禮,他其實已經很了不起了,也不至于混得這麼慘,連孟子講的這些基本道理都不明白。梁襄王突然發問,問什麼呢?問天下到底怎麼能安定下來?可能梁襄王也不想打仗了吧。孟子回答,天下統一,就不會打仗了。梁襄王繼續問, 那誰能統一天下呢?梁襄王急切地想知道到底誰能統一天下。孟子的回答是,不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這一句話可把梁襄王以及當時的國君給難住了。他們心裡想的是,我是不想打仗,可惜别人要來打我,我不得不組織軍隊,搞軍備競賽,國貧民疲,我也沒辦法,您還不讓我殺人,不殺人,大家聽我的?大家根本不聽我的,我隻有不斷地殺,誰不服氣我就把誰殺了,把敵國殺光了,這下,他們就都聽我的了吧。我也不想殺,但是,不殺好像不行。這是當時梁襄王以及很多國君的一個處境,其實,這就是惡性循環,看似有理,其實把自己國家弄得貧窮,都要破産倒閉了。這種暴君,其他國家的人也非常怕,也不願意跟随,這就是一個死局。所以,孟子說行仁政,就是不殺人,不打仗,天下所有人都喜歡您,您就能平定天下了。這話,大家都聽不懂,就算有的人聽懂了,也不敢按照這個去做。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陳昌文解讀:梁襄王問孟子,您教我不殺人,教我行仁政,這樣的人有人跟随嗎?誰會跟随他呢?在梁襄王的意識裡,這君王連人都不殺了,這樣的人還有人怕,還有人跟随嗎?顯然,梁襄王理解不了,為什麼人們會跟随仁政之君,跟随不殺人的君主。于是,孟子繼續解釋道。全天下,所有人都想跟随這樣的君主啊。舉個例子,大王您知道禾苗的生長情況嗎?七八月間如果不下雨,大旱,禾苗就枯槁了,枯萎。假如天上忽然有烏雲,忽然之間開始下大雨。大雨沛然而下。禾苗會怎麼樣呢?就會生機勃勃猛然地生長起來。這種烏雲大作,大雨沛然而下,禾苗生機勃勃茁壯生長的樣子,誰能阻擋得了啊?看當今天下,沒有一個君主不喜歡殺人的,也就是說天下所有的君主,全靠殺人統治。老百姓猶如七八月間幹旱的禾苗一樣。如果這時候,有一位不喜歡殺人的君主,則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了脖子等待這位不喜歡殺人的君主來解救。如果真有這樣一位君主,老百姓非常盼望歸附于他,就好像河水向下奔騰一樣,沛然之勢,盛大而又激流,誰能抵抗呢?誰能阻擋這一切呢?這是民心所向啊。君王能統一天下的本質是民心所向,而不是武力,靠殺人,大家都希望您當君主,都願意讓您統一了。則您根本不用殺人。您越殺人,大家就越怕您,怎麼讓您統治呢?要讓大家歸心似箭,在您這裡有好處,沒有好處誰會跟随您呢?這就是仁政,不過君王們是用恐懼的手段統治老百姓。孟子讓大家行仁政,當老百姓愛護自己,梁襄王始終是聽不懂的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