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3 06:28:22

1928年蘇聯正式廢止了新經濟政策,逐漸形成了被後人稱之為「斯大林模式」的「蘇聯模式」。

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過程中,蘇共高層發生了激烈鬥争,最終斯大林棋高一招,将蘇共元老趕出了權力核心,開始領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由此産生了後來的三大運動:社會主義工業化運動、農業集體化運動和大清洗運動。

在這三項運動中,社會主義工業化是目标,後面兩個運動則是配套措施。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斯大林在以一敵三的情況下)1

蘇俄内戰時期,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實行的是「戰時共産主義政策」——取消貨币,取消市場,國家統一分配供給。

這種帶有軍事性質的手段,讓蘇俄迅速形成了控制整個國民經濟、高度集權的經濟體制,為赢得内戰的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最終的結果證明,這一政策确實幫助蘇維埃俄國順利拿下了内戰勝利。

或許是因為有了勝利光環的加持,戰争勝利後蘇俄政府繼續選擇相信這一政策,不光能獲得戰争勝利還能幫助蘇俄直接過渡到共産主義。

然而企業的減産和倒閉,農民切身利益的損失,工人生産積極性的降低,官僚主義的滋生直接導緻了蘇俄農民起義,直到水兵基地的士兵選擇給農民站台跟着農民起義才引起蘇俄政府的重視。

蘇俄高層認識到戰時共産主義政策不是長久之策,憑借這個政策直接過渡到共産主義無異于癡人說夢。

在這種情況下,列甯拿出了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産主義政策。

這項政策的一個重要内容就是,以征收糧食稅代替了餘糧征集制,農民隻需要按規定繳稅,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這就讓「小農經濟」占優勢的蘇俄,找到了一條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路。

然而,随着列甯的去世,「重工業發燒友」斯大林的上台,導緻蘇聯高層就發展路線問題再次爆發矛盾。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斯大林在以一敵三的情況下)2

第一波矛盾是在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間爆發的。

1924年列甯逝世,蘇共内部很快分出了兩派:

一派是以斯大林為首的「三駕馬車」,包括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

一派是托洛茨基。

斯大林和托洛茨基之間,除了有最高權力的争奪還有關于「建成社會主義」的分歧。

托洛茨基認為,手裡的槍不能放下,革命不能停止,必須不停地幹,社會主義隻能在多國同時出現,以國際的方式實現。

斯大林則認為,社會主義是能夠在一個國家實現并建成的,先把蘇聯建設好,穩住陣腳再圖謀大事也不遲。

與其說托洛茨基過于理想主義,倒不如說斯大林更加務實一些。

當時蘇聯已經是強弩之末,剛剛經曆完一次西方資本主義的圍剿,再出去搞事肯定是送人頭。

最終無論是權力争奪還是路線鬥争,自成一派,以一敵三的托洛茨基敗了,斯大林完勝。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斯大林在以一敵三的情況下)3

第二波矛盾是「三駕馬車」的分裂,斯大林PK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

斯大林是何許人物,怎麼會容忍有人和他并駕齊驅。

所以當托洛茨基被解除權力後,斯大林把槍口指向了曾經的隊友。

1925年12月18日,蘇共第十次代表大會開幕。

這次大會主要是讨論要不要繼續實行列甯留下的新經濟政策。

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旗幟鮮明地提出應該立即停止新經濟政策,而且要滅掉農村的富農,搞一搞階級鬥争。

同時他們還提出了「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把農村當成蘇聯工業化進程中的殖民地,把農民當做積累工業化本錢的對象,最大限度的抽調農業資金用于工業建設,加快工業化進程。

這話一出,蘇聯「農業發燒友」布哈林當場炸毛,站起身來為農民做主,堅決反對剝削農村和農民。

雙方争執不下,戰成了平手。

這時候斯大林手中的一票就成了勝負手。

我們都知道,斯大林是妥妥的「工業發燒友」,老隊友的主張他心裡早就點了十萬個贊,舉雙手雙腳贊成。

但是為了打倒兩個隊友,他隻能捏着鼻子,含淚支持布哈林。

面對隊友的背叛,加米涅夫當場暴走,怒噴斯大林個人專權,背信棄義。

「三駕馬車」正式開撕。

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随即組成「反對斯大林派」,還拉來下台的托洛茨基助陣,雙方化敵為友,要和斯大林較量較量。

經過兩年的艱苦鬥争,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全被斯大林解除了職務并開除出黨。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斯大林在以一敵三的情況下)4

此時,布哈林成了唯一的障礙。

第三波矛盾就此爆發。

布哈林是蘇聯知名「農業發燒友」,他認為蘇聯要繼續實行新經濟政策,先把蘇聯建設成發達的農業國,再慢慢發展工業。

可在「工業發燒友」斯大林眼裡,再發達的農業國也是農業國,擺脫來不了落後挨打的局面,隻有加速國家工業化進程,用坦克大炮武裝起來才能保住蘇聯。

布哈林想的是如何發展蘇聯,斯大林想的是如何保住蘇聯。

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未來戰争一觸即發,根本沒有時間讓蘇聯從發達的農業國過渡到工業國。

什麼是大局觀,這就是。

以上帝視角來看,斯大林以舉國之力造就的工業強國都差點被小胡子滅掉,布哈林的發達農業國更是沒戲,在小胡子的鋼鐵洪流面前就是炮灰。

因此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間必是你死我活。

論理論知識,10個斯大林都不是布哈林的對手;

但要說權力鬥争,100個布哈林都不是斯大林的對手。

毫無波瀾,毫無意外,毫無懸念,斯大林動動手指就滅了布哈林。

斯大林正式成為蘇聯唯一的話事人,登臨權力之巅,舉世無敵。

他終于可以實現心中所想,成就自己的「國家工業化夢想」。

當初加米涅夫他們提出的「社會主義原始積累論」他毫不猶豫地拿來就用,甚至變本加厲。

這就有了後來的「農業集體化運動」。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斯大林在以一敵三的情況下)5

什麼是「社會主義原始積累」?

說白了就是像加米涅夫說的那樣,把農村當成蘇聯工業化進程中的殖民地,搶農民的生産資料,剝削他們的剩餘勞動價值,犧牲掉農民的利益,用他們的生命充當工業化的原料,為重工業發展提供原始積累。

一邊說資本主義多麼野蠻血腥,一邊幹着和資本主義一樣的事情。

其實還是有區别的。

區别就在于當年的資本主義國家是在海外殖民地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犧牲的是别人,成就的是自己。

蘇聯則是在國内實行,犧牲的是自己,。

總之,蘇聯靠這個法子确實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當農業集體化運動進行的熱火朝天時,那批被斯大林整下台的蘇共元老并沒有安心去養老。

他們仍舊利用自己龐大的粉絲基礎來給斯大林添堵。

不管是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還是為了全力建設工業化,斯大林必須徹底解決各種隐患。

于是第二個配套措施降臨——大清洗運動。

一場浩劫過後,蘇聯人民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達到頂峰,斯大林從上到下,從裡到外,從明面到暗處,無敵了。

由此蘇聯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權的極端形式——斯大林個人專制。

談談斯大林模式曆史功過(斯大林在以一敵三的情況下)6

最後做一下總結,「斯大林模式」是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

在特殊時期取得了重大成就,把一個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在短短十幾年内發展成為世界工業強國,艱難取得二戰勝利後,又成為了唯一可以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這一政策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然而這項政策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直接導緻了蘇聯後來發展的不平衡,社會體制逐漸僵化,成為蘇聯發展路上的巨大障礙,與日後的解體有很大關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