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帝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讨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绶系其頸着馬枊,棄官亡命。
這是《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的記載,打督郵的是劉備,所以曆史上真實的劉備應當不是《三國演義》中哭哭啼啼的性格。
《三國演義》第二回為“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為了塑造劉備忠厚仁慈的形象,便把打督郵的人改成了張飛。
劉備為什麼要打督郵?其實原因也簡單。
劉備平定黃巾有功,但也隻是給了一個安喜縣尉當。可是不久朝廷又诏令各州郡,要淘汰縣級以軍功為長吏的人,劉備自然也在被淘汰之列,而這個督郵便是負責裁汰工作的。
劉備前去求見,而督郵裝病不見。于是劉備大怒,帶人沖進去将督郵綁住,抽了二百鞭,然後将自己的官印挂在他脖子上,棄官而去。
1、那麼督郵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
督郵,是督郵書掾、督郵曹掾的簡稱,郡守的屬官,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政令。
也就是說,督郵屬于監察機構。
漢朝,在中央,設禦史台為最高監察機構,以禦史大夫為首察舉非法(西漢末年廢禦史大夫,以副官禦史中丞任最高主管)。
在地方,漢武帝開始分天下為十三監察區,名為“刺史部”,監察地方官吏和豪強有無不法行為。
而這也是後來漢十三州的由來,監察機構最終變成了郡縣的上級,地方從郡~縣兩級變成了州~郡~縣三級。
而地方各郡同樣也設有監察機構,負責督查縣鄉,這便是督郵。
督郵在兩漢時期,位輕權重,負責傳達太守指令,督查縣鄉的案驗刑獄,檢核非法等,權力極大,無所不管。
督郵在漢亡後設置逐漸變少,至隋朝随着郡的廢棄而一統取消。
不過漢朝的禦史大夫也好,後來代之的禦史中丞也罷,與秦朝時期一樣仍是“副相”,歸丞相管轄。
2、唐代的監察機構
在唐代,大詩人杜甫和白居易都做過“左拾遺”這一官職。
白居易任左拾遺時,忠于職守,“不避死亡之誅,事無巨細必言”,而且常言其他人所難言者。
白居易
為此,唐憲宗曾斥責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緻名位,而無禮于朕,朕實奈何!”
“左拾遺”,就是谏官。谏官雖然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齊桓公設立的“大谏”,但曆代包括漢朝均沒有專門的谏官機構。
唐朝時期,谏官有了專門的機構,左右散騎常侍、左右谏議大夫、左右補阙、左右拾遺等均為谏官,其中左隸屬于門下省,右隸屬于中書省。
杜甫和白居易所任的便是隸屬于門下省的谏官,所謂拾遺,便是撿起天子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等)。
谏官機構的設立,是漢唐兩代監察機構的一大不同點。
除此之外,唐代的禦史台與三省六部并稱“三省六部一台“,成為獨立的機構,尚書省也在禦史台監察範圍之内。
在地方,唐朝與漢朝相似,李世民分全國為十道,至李隆基時期又分為十五道,這等同于漢朝的十三刺史,同為監察機構。
藩鎮割據
唐朝的道設監察使,即監察的禦史之意,後來改稱觀察使,觀察地方行政之意。
漢唐的刺史、觀察使,論其本源都是一個禦史官,其本身的職責最初都是監察,但最終都演變成了地方最高行政長官,郡縣變成了他們的下級。
漢末,十三州刺史演變為州牧,群雄割據。
唐末,各道觀察使與節度使河流,形成藩鎮,尾大不掉。
漢唐的覆亡,如出一轍,且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名字都相似,一個黃巾起義,一個黃巢起義,二者随都以失敗告終,但漢唐的滅亡卻由此注定。
3、史學家趙翼曾言,監察制度的關鍵在于“用之得人”
禦史也好,言官也罷,制度再好,還是要人去執行。如果監察官可以真正秉公辦事,于國于民必然有利。但如果監察官貪贓枉法、知法犯法,其危害則會更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